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石嘴山市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专项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索引号 640201001/2022-00075 文号 石政办发〔2022〕30号 生成日期 2022年03月30日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所属机构 石嘴山市政府办 责任部门 石嘴山市政府办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石嘴山市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专项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石嘴山市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专项规划(2021—2025年)》已经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石嘴山市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专项规划2021—2025年)


十四五时期是石嘴山市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十四五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对于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加快谱写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石嘴山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本专项规划依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和《石嘴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是十四五时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发展高品质多样化服务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公共服务跨入新发展阶段

十三五以来,石嘴山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特别是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力办好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和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大幅提升,民生底线不断筑牢兜实,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增进民生福祉取得显著成就

——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建立完善广覆盖、保基本城乡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普惠程度及水平不断提高,公办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调配供给,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8%,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为100%99.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100%义务学校就读,均位居全区前列。大力推进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项工作,2020年全市全部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大班额占比居自治区五市最低大武口、惠农区、平罗县高标准通过国家和自治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查验收推进高中阶段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普通高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0%以上,高考上线率实现五连增升级打造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成区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职业教育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统筹加强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的教育体系,形成全民终身学习态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大力实施互联网+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改善薄弱环节与能力提升改造三名教师培养系列工程,成功举办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现场观摩会,建成自治区级物联网+教育标杆学校10所,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100%,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结构全面加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优学石嘴山品牌更加响亮,教育现代化取得积极进展。

——医疗卫生服务成效显著。严格落实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全市实现确诊病例零死亡、治愈人员零复发、医护人员零感染,牢牢守住宁夏北大门。持续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至74元,服务项目由933项增至1252项。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成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楼、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楼、中医医院住院楼、儿童医院暨妇幼保健院,开工建设市传染病救治基地,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及人均量持续增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5年的8.8%提高到2020年的20.5%,居全区首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74.88岁提高到2020年的76.5岁,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15年的6.25‰下降至2020年的4.84‰。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网上医院等互联网移动终端应用不断普及,医疗健康在线惠民便民服务逐步延伸。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优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获国务院通报表扬。推进健康石嘴山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健康促进示范市,实现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区全覆盖。

——就业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政策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保障就业创业,扎实推进就业援助、创业带动、技能培训、就业兜底、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就业结构,最大限度增加就业容量十三五时期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9.63万人。落实企业吸纳就业补贴、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等促进重点群体就业优惠政策,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西部老工业基地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和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在线技能培训平台,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围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开展定岗、订单培训,满足城乡不同人群需求推出移动培训模式,累计培训城乡劳动力4.7万人(次)。在全区率先搭建创业孵化服务信息平台创业模拟实训平台,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试点成功打造和培育石嘴山高新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经济产业园国家级众创空间等双创载体,创造新岗位6.13万个,带动就业8.91万人。加强优化就业服务,持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累计举办人力资源供需洽谈会359场次,3642家(次)用人单位提供就业岗位13.45万个。大武口区成功获批第一批国家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专项试点地区,为供给优质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有力支撑。设立九鼎产业投资基金、石时担担保基金,返还稳岗补贴资金7443万元,稳定职工5.38万人次。特别是新冠疫情以来,出台援岗稳企六条措施,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有力支撑。

——基本社会保障有序推进。全市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4.9%,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参保率均达100%。设立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救助大数据和困难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大脱贫攻坚和帮扶解困力度,全市1254057188人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全部完成,29251536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成立石嘴山市新星儿童成长援助中心,建成儿童之家257个,实施社区公益创投、社工服务项目,加强妇女儿童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市精神康复中心建成投用,全力推进残疾人康复、扶贫和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设大武口区星海镇养老护理院、惠农区老年康养护理院、平罗县第二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292个,城乡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68%,机构养老床位4956张,比2015年增加3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41张。全面实施全国第二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创新1+4+N养老服务模式,建成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市级调度指挥中心,开通12349民政服务热线,累计为老年人提供十助服务90万余人次。

——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从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服务等多方面合理配置各类政策及项目,出台《石嘴山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石嘴山市助力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实施方案》《石嘴山市应用型人才公寓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人才聚集强磁场逐渐形成,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供给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人才89120人,占人力资源总量13.6%,较2015年提高2.6%;拥有自治区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286人,较2015年增加158柔性引进专家团队94个、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学者504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21取得自治区及市级科技成果24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53亿元拥有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7个,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185,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13%,较十二五末提高1.3个百分点,居全区第一。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十三五期间,石嘴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25970元增至2020年的34158元,年增长率为8.1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10995元增长到2020年的16220元,年均增长率为8.1%,贫困人口不断减少,城乡居民总体实现小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十三五末,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48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512元,分别比2016年增长22%16%

——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馆、图书馆和综合文化站覆盖率达标率均为100%。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实现全覆盖,新媒体网站广播电视报纸传播流程完成再造,形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种产品、多元传播全媒体联动新格局。流动文化服务深入发展,建立流动图书服务点22个、公益主题书屋3家,巡回流动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方便市民就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对全市各类公共文化场馆配齐完善无障碍通道、志愿便民服务站点,方便老弱病残等群体免费入馆享受服务。支持各类艺术表演团体为农村提供公益性演出,开展乡村数字和公益电影放映活动,有效丰富了群众日常文化生活。

十三五以来,我市公共服务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政策网底进一步兜实。但从总体发展和微观供给上看,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发展短板,亟待破解制度障碍和瓶颈约束。一是公共服务总体统筹不足。随着我市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升级,但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公共服务总体统筹能力不足,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充分,导致县区、城之间公共服务质量的差距依然存在。二是管理服务相对粗放。尚未建立起以网格化、数字化为主导的统筹层次较高的管理模式,科学化、系统化的标准体系和实施政策评估反馈机制有待健全完善,动态适配需求响应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较弱,公共服务笼统供给”“效率较低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服务供给有待提质增效。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配备快速推进同时,服务人员队伍和人才短缺问题更加凸显,重建设、轻运行”“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人才的情况在公共服务领域不同程度存在,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四是服务智能化应用有待普及。受制技术成熟度、前期投入成本高、缺乏专业应用人才等方面约束,我市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平台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新技术应用服务不能充分发挥便民作用。五是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攻坚。当前我市社会公共服务总体统筹不足,根源在于公共服务领域财力保障、市场培育、治理体系等体制机制改革还不够彻底到位,财权事权有待匹配,市场发育有待成熟,治理体系有待完善,还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下力攻坚克难。六是专业社工人才制约公共服务发展。专业社工人才占比偏低,市场竞争导向促进人才发展制度机制改革推进相对滞后,人才稳定性不足,流失问题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石嘴山市公共服务事业的创新发展。

二、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十四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度演变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步入加快推进期,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我市公共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一)发展机遇

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具有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等诸多优势和条件。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等重大战略机遇,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等决策部署,我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自治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等,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推动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教育优先发展蕴含新动力。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围绕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在发展思路、改革创新、政策措施及制度保障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十四五期间,石嘴山市将以创建职普融通示范区为牵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经济与教育之间良性互动,推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卫生健康需求牵引新发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将进一步释放,这为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推进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加快医疗卫生健康事业跨越式发展,拥有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前景。

——稳就业促创业拥有新潜力。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将从做大总量向做优质量转变,将为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更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有效推动石嘴山市就业创业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飞跃。实施积极有为的就业创业政策,出台大众创业、就业援助、援企稳岗系列措施,进一步优服务、降门槛、提标准、补短板、强保障,为高质量就业创业工作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提升社会保障适逢新机遇。十四五时期,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社会保障服务要从发挥兜底救急作用向兜底保障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深入推动公共社会保障服务改革,挖掘和释放推动发展的新动力。

——人才政策优化释放新能量。十四五时期,石嘴山市争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实施更加开放、更大力度的人才政策,突破体制壁垒,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服务体系,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优化人才引进机制,深化跨区域人才合作,精准引进、柔性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新格局。我市地处宁蒙交界,黄河文化、移民文化、贺兰山文化和谐交融,域内湖泊星罗棋布,素有岩画之乡”“长城博物馆美誉,特别是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相继建成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形成规划统一、覆盖城乡、功能齐全、设施先进、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网络,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挑战

十四五时期,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差距较大,基础设施总体滞后,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面临着优质资源总体短缺与群众需求加速升级双重压力、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双重任务、培育竞争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双重难题。

——财政收支与公共服务保障之间矛盾突出。在财政收入增长有限、刚性支出压力不减的现实背景下,公共服务财政投入不足的压力较大。现阶段的教育投入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教育现代化需求,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机制尚需有效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连续9年没有增长,基础养老金水平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城市居民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呈下降趋势,持续稳定增收面临考验。

——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不足与均等化发展之间矛盾突出。人口结构性矛盾凸显,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以及医养结合需求增大,卫生健康资源布局亟需优化调整。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分布仍需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发展缺口较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强化协调发展、有序对接和一体化布局。

——人才结构不够优化与公共服务人才需求提高之间矛盾突出。各类高层次领军人才较为匮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现代煤化工、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年龄结构偏大。农村实用人才整体学历水平低,技能服务和技能带动型人才短缺。

——信息化应用程度与公共服务资源共享体系建设之间矛盾突出。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信息化网络还未完善,公共服务系统数据部门之间不能及时共享,导致公共服务效率不高,影响公共服务创新供给、资源整合和响应速度,直接制约了均等化、精准化、智能化、便捷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

总体来看,我市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发展关键期,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困难同在,但机遇大于挑战,优势多于困难,全市上下只要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就一定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民生建设和公共服务事业创新发展。

第二章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

开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正确处理基本和非基本、政府和市场、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扩大适度普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发展多样化个性化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底,不断满足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努力增进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加快谱写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石嘴山新篇章提供支撑保障。

二、基本原则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力负担的可持续性,既要关注回应群众呼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又要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保证经济发展和财力负担稳定支撑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实现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频共振、稳步发展。

兜住底线,均等可及。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着力补齐短板,强化精准服务,稳步提高水平,增强保障能力。根据人口结构和需求结构变化,优化服务资源布局,提高均等化水平,保障全市人民平等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

扩大普惠,创新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提升服务效能,推动优质服务提质扩容、延伸下沉。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实现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服务领域服务可提供、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

政府主导,多元发展。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兜底责任和普惠性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引导下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多方共担、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供给格局,构建涵盖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体系,并以高品质多样化服务为有益补充。

三、发展目标

2025年,建立体系健全、服务优质、城乡一体、普惠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实现提质扩容,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多元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基本形成,民生福祉显著提高。

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更加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等领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以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

普惠性公共服务不断提质扩容。普惠性公共服务持续扩大供给,覆盖领域更加广泛,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获取方式更加便捷,服务价格更可承受,服务体验持续优化,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逐步构建起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等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服务支撑。

高品质多样化生活服务成为有益补充。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高品质的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需求,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供给规模逐步扩大,供给方式不断创新,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公共服务体验不断改善。

专栏1 十四五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主要指标

指  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属性

公共教育服务

初中巩固率

%

99

100

约束性

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

96

98

预期性

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0

1

约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10.8

11.3

约束性

每千人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

0.2

1.7

约束性

公共医疗服务

人均预期寿命1

76.5

78.2

预期性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

4.84

≤5

预期性

孕产妇死亡率3  

/10

19.38

≤16

预期性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4  

%

20.5%

≥25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

3.18

3.3

预期性

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6.69

7

预期性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5

%

27.6

≤26.5

预期性

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

9.63

4

预期性

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

万人次

4.7

4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

6.1

5.5

约束性

转移农村劳动力

万人

22.76

15

预期性

社会保障服务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4.9

95

预期性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6

≥98

预期性

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比例

%

30

60

预期性

人才发展服务

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比重

%

13.6

16

预期性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2.13

≥2.3

预期性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5.9

6.5

预期性

增收服务

人均可支配收入

29000

40000

预期性

公共文体服务





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6

0.9

1.1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2.31

≥3.0

预期性

注:1依据国家《健康中国2030》建设主要指标中人均预期寿命(岁)。2015年为76.34岁,2020年为77.3岁,2030年为79.0岁,取五年期中间值为2025年目标值,故为78.2岁。

2依据国家《健康中国2030》建设主要指标中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至2030年应控制在6.0以内,我市2020年为4.842025预期目标为5

3依据国家《健康中国2030》建设主要指标中孕产妇死亡率(1/10万)。2015年为20.12020年为18.02030年为12.0,取五年期中间值为目标值,故2025预期目标为16.0

4依据国家《健康中国2030》建设主要指标中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15年为10%2020年为20%2030年为30%。取五年期中间值为目标值,故2025预期目标为25%

5依据国家《健康中国2030》建设主要指标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2015年为29.3%2020年为28%左右,2030年为25%左右,结合目前数值,确定2025年目标为26.5%

6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1册。目前全国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尚不足1册。

第三章全面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推进教育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时期,石嘴山市教育事业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主题,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新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态,提高教师素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突出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积极打造优学石嘴山教育品牌,建立健全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大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力度,整体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立德树人,系统谋划,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思政教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德育资源,加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思政学科建设,实施思政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工程,创新思政课程体系,推进大中小学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有机衔接。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德智体美劳学科融合的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中小学校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掌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增强职业认同感,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普通高校要将石嘴山市特色产业专业能力培养,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提升学生创造创新和就业创业能力。全面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学风学术、法律法规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称评定、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通过系统的师德培训和经常性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树立良好的师德风尚。

二、优化结构,协调发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三)加强学前教育办学能力。大力实施基础教育提升工程,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完善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扶持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在充分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建设县(区)、乡(镇)、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将老区改造、新区开发、扶贫搬迁中的幼儿园建设一并纳入;进一步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解决好新建、改建、购置幼儿园建设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支持力度,有效增加普惠性学前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幼儿园学前教育。十四五期间,全市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提高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可及性,切实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保障义务教育财政经费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阳光工程,推动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等发展示范县(区),进一步提高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深入实施教育惠民计划,建立解决相对贫困学生的长效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高乡村学校办学水平,逐步解决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落实城乡学校结对帮扶计划,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普通高中以优质、多样化、特色发展为改革重点,创新办学思路,紧盯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方向,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推进普通高中和职业中学协调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鼓励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课程互选、资源互通,推动职普融通示范区建设。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主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突出技能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职业学校和龙头企业联合建设一批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创建产教融合示范城市。到2025年,将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打造成为一所质量优良、管理规范、特色鲜明、区内领先普通高等专科学院宁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办成以护理、药剂、助产、康复为特色的高等职业学院。

(六)重视保障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行动计划,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确保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和培养质量。全面普及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拓宽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专业设置,为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提供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免费教育。加强残疾学生教育康复研究中心及实训基地的条件建设和功能提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培训,大力推进融合教育,提升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康复服务水平。

(七)提质升级高等教育。加强校融合,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合作长效机制,深化双导师制”“订单培养等合作项目,增强高校服务地方能力,推进高校提质升级。支持宁夏理工学院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重点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快培养适应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开放办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力争在硕士学位专业授权上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显著提升。推动宁夏理工学院建为宁夏理工大学,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提升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育质量,积极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先进技术研究院、大学生创业创新基地和产业学院等。推动宁夏闽江职业技术大学、宁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建设。2025年,实现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家。

(八)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民办教育机构党的建设,完善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民办学校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民办教育机构的引导和监管,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提升民办学校内涵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按照扶需促优的原则,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和差别化管理,鼓励民办学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重点扶持建设质量较高、符合本地产业转型和人民需要的民办学校。

(九)健全完善继续教育。有效管理公办学校和社会机构教育培训资源,充分调动全民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完善学分认定和转换办法,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认定转换机制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促进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完善以老年大学为中心的老年教育体系,推动老年大学上规模、上规范、上水平、上效益,把老年大学办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继续教育场所,为构筑和谐的学习型社会做出显著贡献。

(十)发展学校体育事业,深化体教融合,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向建成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网络健全、便民科学的目标发展,以体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践行体育+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石嘴山市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带动作用,整合全市体育人才培养基地、运动训练基地、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业余体校、体育特长班等资源,发挥多元优势联合机制,实施青少年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深化体教融合,不断增强青少年体育强身健体意识,建立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能素质,确保青少年每天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锻炼,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进一步扩大石嘴山市国家级青少年足球试点城市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加强校园联赛建设,通过以赛代练提升青少年足球水平,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进一步升级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训练管理体系和多元化联动发展模式,以三大球和田径基础大项为重点,聚焦夏季训练、亚高原训练等特色模式,打造国内知名的青少年训练目的地。深度挖掘区位优势、自然环境条件等,推动现代体育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高水平训练、大中型赛事承接能力,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运营。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0平方米以上。

三、创新驱动,统筹设计,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

(十一)切实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财政保障能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严格落实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探索建立以教育发展基金会为主体的社会教育经费筹措机制,健全保障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十二)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攻坚克难。针对全市及各县区教育存在的问题设立开放课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市、县区政府做好教育改革顶层设计、体制创新、制度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为各类教育机构提升校园治理水平、改革课程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植入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智力支持。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开展系统研究,做好科学决策,实施有序推进,确保落实有效。

(十三)落实教育管、办、评分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遵循教育规律,处理好政府办学主体责任和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依据学校办学水平和管理能力,精准、有序、定向赋权。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有效排除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干扰。加强内部治理,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制定学校章程,强化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意识,完善决策机制、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增强学校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建立学校与社会的沟通联系制度,及时听取社会有关人士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提高教育开放水平,政府、学校、社会三方联动,整体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十四)完善教育督导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常态化和专项化相结合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加强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重点督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贯彻落实情况、教育评价实施情况、教育经费投入情况等逐步建立由政府、学校、社会参与的教育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办学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学生家长及社会公众对学校重要事项的知情权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育发展动态监测数据评价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及教学督导相结合的学校教育评价监管机制、配套问责机制和奖惩机制,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保驾护航。

(十五)加强制度化、体系化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校长培养培训机制、教师岗位考核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育人能力。继续推进石嘴山市教育三名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教育教学人才。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引领计划,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强化国培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落实,优先安排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参加国培、省培计划采取研训一体,以研促训,以训促研的培训模式,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校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制定培养培训方案,推进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的有机衔接,整体推动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

(十六)推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发展。推进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实现教育变革,创造教育新业态,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展教育信息化达标县(区)创建活动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推进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应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打造互联网+教师队伍建设示范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师资管理能力,缓解优质教师资源的供需矛盾。升级改造全市大中小学、幼儿园网络设备,提高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使用效果,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管理。改善乡村教育现代化设施设备供给,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校际、市际、省际学校对口支援,推动教育发达的省市优质学校与我市薄弱学校结对帮扶,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名师资源和高质量教育成果。

专栏2 公共教育服务重点任务

立德树人行动计划:加强学校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推进大中小学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浅入深、分层递进、有机衔接。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消除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公平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武口区新建4所幼儿园和2所保教中心,平罗县迁建、新建5所幼儿园。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计划:坚持优质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逐步实现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配置标准统一,促进教育公平。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平罗县职业教育中心加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突出技能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宁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宁夏理工学院重点建设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加强校企联合,共建产教融合中心,打造西北地区具有示范引领效应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宁夏闽江职业技术大学落地职教园区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工科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服务和人才支撑。

职普融通示范区建设计划:以宁夏理工学院、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业学校等院校为基础,通过建设宁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等,全体系配套建设服务区,基本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良性沟通融合、中高职本科一体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完善计划:提升老年大学的建设规模和质量。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质量提升行动,认定一批示范性继续教育基地、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到2025年,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

学校体育事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青少年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深化体教融合,开展各类体育培训义务进校园。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竞赛和人才选拔制度。深化校园足球改革,基本形成特色鲜明的足球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加强对外交流,注重各类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体育事业发展骨干队伍。

师资队伍能力水平提升计划:加强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实施乡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全面提高师德修养、专业能力、科研水平。加强乡村学校心理健康等师资紧缺学科教师和双语教师培训。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引领计划,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对教师队伍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造就一支能够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中发挥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提升全市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互联网+教育达标县(区)建设计划:开展互联网+教育示范校创建工程,到2025年建成自治区级互联网+教育标杆学校15所;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引进研发支撑教师教育教学的智能助手,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工作效能。建立智能化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师德师风及职业发展数据电子档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服务。

第四章科学构建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健康石嘴山建设保持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以健康石嘴山建设为引领,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推进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实施健康石嘴山行动,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

(一)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建成石嘴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救治基地,设立大武口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体系,建立涵盖形势研判、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社区指导、物资调配等多功能卫生应急队伍。强化基层卫生人员知识储备和培训演练,提升先期处置能力。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提高人民群众认知水平和预防自救互救能力。

(二)强化慢性病综合防控。强化慢性病、职业病、精神疾病综合防控,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突出尘肺病防治。巩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建设成果,完善慢性病患者管理信息平台。加强脑卒中、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的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救治救助管理和对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的干预。实施学生近视、肥胖、龋齿等常见病综合干预。到2025年,实现全人群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三)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按照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设施建设标准,全面加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强石嘴山市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提升应急医疗救治储备能力。加强规范化重大传染病防控实验室建设,落实法定传染病疫情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预警监测机制。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实施结核病综合防治服务模式,强化鼠疫等甲类传染病监测。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流行性腮腺炎、性病等重点传染病基本得到控制。

(四)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基层医疗机构、县级综合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高质量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确保不低于国家标准。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对城乡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实施有效干预,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五)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全面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建立健全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带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巩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成果,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创建巩固率达到100%

二、推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六)优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以建设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牵引,统筹配置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转变公立医院大而全发展思路,对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不符合规划要求、服务功能不适应的医疗机构,积极协调自治区相关部门进行调整,优化整合市域医疗资源。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整合医疗资源,加强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发展特色专科,创建1家三级甲等医院。建立区域医学中心、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心电图诊断中心等,推进二、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切实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2025年,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7

(七)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重点支持综合医院传染病区、肿瘤、心血管、精神卫生等重点领域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对临床专科建设发展的规划引导和支持,以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加强县级医院相关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公共卫生机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按照自治区部署,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健全覆盖主要专业的市、县两级医疗质量控制机构。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增强患者就医获得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强化血液质量管理,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八)提高重点人群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实施母婴安全计划,倡导优生优育,免费实施出生缺陷防治项目,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范围,实施健康儿童计划,加强孕产妇及儿童保健管理,向孕产妇免费提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2025年,全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持在5‰以内,产妇死亡率(1/10万)下降至16.0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服务。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使老年人在基层能够获得可负担的基本药物,进一步推进疾病应急救助工作。

三、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九)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积极争创自治区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鼓励支持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合理配置中医医疗资源,全面建成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加快推进石嘴山市中医医院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等级评审。落实中医诊所备案制度,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色专科医院,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机构。筑牢基层医疗机构中医服务阵地,推进县办中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标准化中医馆建设。

(十)提升中医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加大中医学科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培育国家级重点专科和自治区重点专科品牌,做优做强市级中医优势专科。完善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提升优势(重点)专科服务能力,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充分利用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资源,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不断优化常见病种、优势病种中医治疗方案,推广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发展以健康养老、养生保健、慢病康复等业态为重点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四、完善全民医保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十一)完善全民医保体系。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等社会捐助、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全面落实资助重点救助对象参保缴费政策,建立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健全稳健可持续的筹资运行机制,全民落实基金市级统收统支,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最大限度惠及贫困群众。全面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为主的复合式付费制度。健全严密有力的基金监管机制,实施智能监控,推行医保信用管理。优化医保公共管理服务,加强大数据开发,做好各类人群参保和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完善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

(十二)完善药品耗材供应保障体系。持续推进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落地实施,将更多药品、医用耗材纳入集中采购范围。加强国家谈判药品采购和使用,优先采购和使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药品,引导规范合理用药,减轻患者费用负担。推进医保和医药企业直接结算,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采购使用情况检测,科学评估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减轻患者负担变化的情况,以及对改善医药行业生态,促进医改工作持续推进的效果。加强急救、紧缺药品储备,实施短缺药品应急采购制度,动态管控重点监控药品使用管理情况。

五、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十三)重视医疗卫生人才教育培训。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强化标准、打牢基础、创新发展、医教协同,加快建成适应行业特点医学人才培养培训体系。落实专科医师、全科医师培养培训制度,强化面向全员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严格专业技术人员准入,加强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大妇科、儿科、急救、护理、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卫生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大生殖健康咨询师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力度,完善人才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深化绩效考核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2025年,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3人。

(十四)创新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以引才帮扶、远程信息交互式培养为主,外派培养、项目依托式培养和学历教育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基层医院医疗综合服务能力。选派优秀专家定期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门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等诊疗活动,提高基层医院专业技术水平和常见病、多发病的首诊能力,通过双向流动促进医联体、医共体核心医院与联合体医院在业务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有效帮带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提升。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

六、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

(十五)推行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完善区域医联(共)体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大数据、移动医疗等信息技术与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绩效和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网络业务,推广预约诊疗、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和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服务。2025年,建成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全人口三大基础医疗健康数据库,推动实现全域医疗机构数据资源共用。

(十六)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智慧医院建设,构建完善一体化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疗平台、互联网诊断平台、互联网医药平台、互联网运营监管平台。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建立互联网医院,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创新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线查询和规范使用,加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智能化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开展网上签约服务,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转变,改善群众签约服务感受。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推进互联网+医疗保障结算服务,加强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提高医院管理和便民服务水平,普及分时段预约诊疗、智能导医分诊、候诊提醒、检验检查结果查询、诊间结算、移动支付等线上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平台、智能医疗设备以及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服务的信息防护,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隐患排查、监测和预警。

专栏3  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重点项目

现代化疾控体系建设工程:推动石嘴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应急物资储备中心、石嘴山市传染病救治基地项目建设。改造升级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提升传染病发现和检验检测能力。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动宁夏第五人民医院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创建一家三级甲等医院。

第五章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创业政策

打造稳就业促创业新引擎

十四五时期,全面落实国家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全体劳动就业者创造必要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促进充分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一)实施更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基层成长计划,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和脱贫劳动力等就业援助,稳定现有就业、积极扩展新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落实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个体经营、创办企业的给予税收优惠。严格执行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公益岗位补贴等就业扶持政策,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和再就业。推动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制度,加大就业保障资金投入,完善资金使用办法,满足落实政策和就业服务实际需要。

(二)推动就业总量增长。不断强化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推进工业提质增效促就业,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确保就业形势稳定。支持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就业空间,深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数字经济、科技金融、健康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充分发挥经济转型和重大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推动就业总量增长、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园区间、地区间的交流合作,提升创业者的经营水平。强化园区孵化功能,不断加大园区内生动力,促进园区创业项目资源对接,引导创业者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园区),提供创业孵化服务,提高发展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到202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

二、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三)积极开展多元化公共就业服务。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施无差别的常住地失业登记,保障符合条件的非石嘴山市户籍常住人员与石嘴山市户籍人员享受同等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岗位信息收集发布,逐步实现用工信息与求职信息的在线发布。建立登记失业人员定期联系和分级分类服务,开展不定期跟踪调查服务,定期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服务政策推介等服务和指导。拓宽线上、线下招聘渠道,开展一系列特色人力资源服务活动,努力打造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高校毕业生不出校门就能选工作、企业不出园区就能招工人的高效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四)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的高效便捷。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完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指导性标准,全面梳理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项目,形成政策清单、服务清单和经办机构清单公开发布。加快应用大数据、云服务技术,全面推进互联网+智慧就业服务。全面开展就业失业登记、社会保险登记、劳动用工备案业务协同,实行就业创业政策受理、审核、实施一体化办理。加强信息互通,推行网上申报、联网核查、结果反馈和待遇查询,进一步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基础信息资源库和管理服务运行平台。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便民行动,简化优化服务流程,便利申办对象享受就业服务和就业扶持政策。

(五)深入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对接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提高职业技能培训与促进就业整合度,实施重点群体职业培训专项行动,全面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推进创业创新培训。紧扣互联网时代市场需求,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在电子商务、大数据和服务外包与呼叫产业、物流仓储、家庭服务业等行业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开发针对性培训项目,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培训机构面授、远程网络互动等方式,完善就业与创业相衔接的线上培训课程和内容,逐步推广使用数字化培训课程,方便劳动者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到2025年底,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达到4万人(次)

(六)扎实做好重点群体就业服务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和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重点推进行动和高校毕业生技能就业专项行动,抓好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就业服务进园区活动。加强引导返乡就业创业力度,鼓励有返乡创业意愿和条件的在外务工劳动力返乡创业,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地域优势,引导返乡创业向特色化、乡土化的优势领域发展,全力提升返乡创业质量和成功率;引导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办乡村就业车间,吸纳乡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突出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困难性、保障性作用,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且符合条件的,通过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制定就业援助计划,确保已就业的援助对象切实享受政策扶持。充分挖掘新就业形态,支持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充分关注特殊群体的就业形势,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残疾人就业、自谋职业,全方位扶持残疾人创业,鼓励各用人单位按相关规定安置残疾人就业。深入推进退伍军人自谋职业,建立完善城乡一体的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制度。

三、全面推进促进创业服务

(七)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积极探索取消创业担保贷款反担保条件,降低贷款申请门槛,扩大政策覆盖面。开展创业大赛、妇女创业服务指导沙龙、创业政策进高校、创业服务提升等系列创业服务活动。加强创业导师培训培养力度,加大全市优秀创业项目、创业园区评选奖励力度,完善创业专家指导团、创业项目库建设,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项目推荐、风险评估、市场分析、企业管理等创业服务,增强创业者满意度。

(八)持续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立融资、融智、融商一体化创业服务中心,依托大武口区双创示范基地、宁夏理工学院双创示范基地等国家、自治区级双创示范基地,整合全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双创示范基地等创载体服务资源,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新载体,提升全市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功能、承载能力,充分发挥创业创新载体培育创业创新实体提速发展的能力。

四、积极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九)全面提升劳动关系治理水平。健全完善劳动关系构建工作机制,改进和完善对企业劳动用工的指导和服务,提升劳动关系公共服务能力、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强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协商作用,维护中小微企业、新业态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扎实推进宁夏劳动关系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完善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提升劳动关系风险监测预警的科学分析水平和监测水平。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加强调解、仲裁与诉讼的有效衔接,多方位、多举措努力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合作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专栏4 公共就业创业服务重点任务

互联网+智慧就业项目:全面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向信息化、专业化、效能化纵深发展,应用互联网+智慧就业信息系统,根据统一规划、急用先行、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广就业相关业务。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项目: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鼓励各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建设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创业孵化载体,创新孵化方式,完善孵化功能,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

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项目:针对不同对象精准培训,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或转岗转业培训,实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专项培训。到2025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万人(次)

石嘴山市公共实训基地项目:面向我市急需紧缺职业(工种)人才需求,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素质训练,有效带动石嘴山市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公共就业服务建设能力项目: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统一核心业务流程和规范。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强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打造四型就业社区,树立一批公共就业服务示范窗口,引领服务水平提升。

劳动仲裁和监察项目:深入开展创建农民工工资无欠薪县(区)试点工作,努力打造治欠保支工作石嘴山样板。进一步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建设,持续推进劳动人事争议基层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及时排查化解劳动关系领域矛盾纠纷。

第六章  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社会保障兜底能力新提升

十四五时期,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基本社会服务制度,拓展、深化、提升基本社会服务对基本民生、基本权益的保障功能,为城乡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物质帮助,保障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有尊严地生活、平等参与社会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一、推动社会保险扩面提标

(一)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积极挖掘新增扩面资源,促进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到实际人群全覆盖,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健全完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引导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发展,积极推进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工作,着力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加强失业人员动态监测,扩大失业保险受益范围,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二)完善社会保险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确保养老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健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加快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各项政策,落实国家渐进式调整退休年龄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卡规范管理和安全保障体系。积极落实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办法和社保基金监督条例,完善社保基金风险防控和监督机制,加强基金风险预测预警,强化基金预决算管理和精算分析,确保基金安全。

(三)提升社保经办管理服务。以社会保障卡(含实体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以下简称社保卡)为服务载体,积极落实宁夏社保经办服务统一规范要求,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高效协同。积极推行容缺经办和综合一体化服务,拓展经办渠道,提升社保经办精确管理和精细化服务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保险一网通办、工伤保险医疗费即时结算试点工作,加强社会保险运行统计监测分析,做好社会保险档案规范管理服务工作,推进社保档案电子化、信息化。

二、推动社会救助有效提升

(四)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查质量,全面落实低保申请刚性支出扣减政策,分档或根据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与低保标准的实际差额发放低保金。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获得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人员)等特定对象,可通过提档或增发一定数额的救助金予以保障。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依申请参照单人户政策纳入低保。制定基本生活救助家庭财产标准或条件。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以低于低保标准1.5倍为标准建立低收入家庭数据库,优化简化救助程序,推动低保向低收入家庭延伸。

(五)完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的城乡人员,给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将特困救助供养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开展特困人员供养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逐步提高护理型床位占比,逐步提升供养能力,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50%以上。全面落实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巡视探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推行政府购买服务,由社会力量为特困人员提供照料服务。

(六)高效做好临时救助工作。加强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救助工作,对遭遇突发性、偶然性、灾难性事件的困难家庭,适时启动紧急救助程序。逐步扩大临时救助保障范畴,建立临时救助主动发现报告机制,健全快速响应、个案评估、协同会商、精准施救的综合救助机制。采取跟进救助”“一次审批、分阶段救助等方式,增强救助时效性和可及性。推动在乡镇(街道)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加强临时救助与其他救助制度、慈善帮扶的衔接,形成救助合力。

(七)建立多层次救助体系。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强部门间制度衔接,健全完善专项救助制度,综合实施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司法、灾害等专项救助工作。有序推进物质+服务救助方式,推动社会救助保障内容从资金物质为主逐步向走访探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社会融入拓展。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救助领域的运用。建设社会救助对象数据库,推动社会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救助事项掌上办指尖办

三、推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八)健全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立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养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市场培育、评估监督等重大问题。建立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和需求评估体系,加强评估结果应用逐步实现评估结果与扶持政策挂钩。完善兜底性养老服务制度,优先保障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确保有入住意愿的特困人员应收尽收。落实属地责任,完善留守、空巢老年人定期巡访制度。推动将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内容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大力发展普惠性养老,为广大老年人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可持续的养老服务。

(九)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深化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合理布局养老设施,形成调度指挥中心、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的四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整合资源,线上线下高效对接,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急、助行、助购、助乐、助聊、助学十助服务和康养护理、日间托老、短期托养、老年教育等规模化、专业化服务,满足老年人个性化、信息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对纳入特困供养、建档立卡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增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大力发展家庭照护床位,由养老机构运营家庭照护床位并提供服务,推动养老机构进家庭和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短托临托、医疗保健及体验式服务,打造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综合体。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居家上门服务所提供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服务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衔接。

(十)全面落实社区养老服务。落实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建设与住宅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的要求,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充分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社会闲置资源,采取购置、置换、新建和租赁等方式,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老饭桌,支持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进一步满足城乡老年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到2025年,新建城区、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100%。着力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使用效率,采取公建民营、打包委托、社区管理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老饭桌等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和作用。打造颐享·石嘴山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社会化,形成街道、社区、家庭有序衔接、功能互补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十一)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协议;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康复中心、老年病科,增设老年护理床位;重点加大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养护院项目建设,支持养老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和配置康复、护理、医疗等专业设备,到2025年,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比例达到100%。建设惠农区中心敬老院及分院护理能力改造提升、消防及适老化改造提升项目,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能力。简化医养结合机构设立流程,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举办或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协议范围。支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中心,乡镇卫生院与敬老院开展合作,建立康复护理、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等双向绿色通道,联合打造预防、医疗、康复、养老高度融合的医养服务网络。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健康指导、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

(十二)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加大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试点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运营。继续实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开展养老机构服务等级评定,推动养老机构提质增效。优化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功能,优先保障失能、半失能等困难老人服务需求,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60%

(十三)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完善政府、集体组织、社会力量和老年人多元投入模式,依托石嘴山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信息化手段,坚持和完善日常运营和监管制度,确保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农村幸福院、老饭桌、互助养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持续、高效运营。依托基层老年协会和社会组织,发挥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志愿者为农村留守、经济困难、空巢、高龄、失能等特殊困难农村老年人提供关爱照料服务。

四、推动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

(十四)建立健全均等化专业化儿童福利保护制度。健全孤儿养育津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上涨同步增长机制,适度拓展保障范围。采取亲属抚养、家庭寄养、机构养育和依法收养等方式,拓宽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安置渠道。规范收养登记管理工作,全面实施收养评估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推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完善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的关爱保护机制。建立完善儿童家庭监护能力评估、儿童个案发现报告和儿童个案会商等制度。开通未成年人保护热线,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水平。加强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能力培训,培训覆盖率达到100%。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每个县至少培育、孵化1家具有专业水平的儿童类社会组织。扎实推进护童成长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加强儿童福利服务机构能力建设,提高儿童福利服务机构精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水平。加快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平台转型升级,推动乡镇(街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大力培养孤残儿童护理员、社会工作者、康复师等专业性紧缺人才。

(十五)加强残疾预防康复工作。贯彻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有关政策法规,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充分发挥新建的市、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职能作用,积极为残疾人康复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着力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以惠残民生工程工作为重点,抓好各项惠残政策的贯彻落实。大力开展志愿助残阳光行动”“邻里守望等群众性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提供扶贫解困、生活照料、支教(扶残)助学等志愿服务。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适时提高补贴标准,建立补贴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加大残疾人供养、托养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助残类社会组织,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贫困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或社会化的照料护理服务。推进民政精神卫生福利机构建设,为特殊困难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救治、康复及相关服务。加快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发展,建立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

(十六)促进妇女全面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婚姻家庭财产、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建立城乡生育补贴制度,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提升生育水平。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待遇。缩小妇女发展的城乡、区域、群体差距。加强特殊困难妇女群体民生保障,建立健全贫困妇女、残疾妇女、留守妇女等困难妇女关爱服务体系。

(十七)提升婚姻殡葬管理服务水平。推进互联网+婚姻服务,优化婚姻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增加指纹验证、人脸识别、自助一体化、电子化档案管理等设施设备,开展婚姻登记预约和材料预审,实现婚姻登记数字化。完善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提升部门间信息共享的质量和水平。深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教育,推动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婚姻家庭关系调适、心理疏导和离婚调解等专业服务。扎实推进婚俗改革,加强婚姻登记场所文化建设,设置婚俗文化墙、婚俗文化廊、婚姻文化展厅、婚姻家庭文化教育基地等,倡导婚俗新风。健全基本殡葬服务保障制度,制定殡葬惠民政策,为城乡特困人员提供遗体接运、暂存、火化、骨灰存放等惠民服务。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完善生态安葬奖补制度,结合实际实施节地生态公益性安葬(放)设施项目。加快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设施陈旧或不足的市、县(区)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实施新建和改扩建,县级基本殡葬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殡葬信息化建设,开展丧葬礼俗改革,遏制重敛厚葬等陈规陋习。

五、创新发展社会工作服务

(十八)夯实社会工作发展基础。拓宽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引导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向司法社工、医务社工、企业社工等新兴服务领域发展。建立多元化、广渠道的社会工作资金投入模式。完善社会工作财政投入自然增长机制。引导企业、慈善组织等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工作发展。加大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监督考核力度。加大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力度,引导相关行政部门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为每个社工站配备1—2名社会工作者。加强社会工作督导培训,积极配合构建自治区、市、县(区)三级培训体系。大力培育慈善组织,协调落实慈善组织在收入、土地、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全力推进互联网+慈善发展,加强慈善行业组织建设。加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规范志愿服务信息登记,探索将志愿服务记录作为信用指标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保障机制,支持志愿服务组织者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继续组织实施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志愿服务的项目化和专业化水平。

专栏5 公共社会保障服务重点项目

信息化建设项目:全面推动社会保险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统一、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服务信息化网络。

石嘴山市社区养老产业发展基地项目:全面实施石嘴山市15分钟养老服务圈,对新建住宅小区按照规划和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对已建成住宅小区通过购置、租赁、置换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

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顺应广大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意愿与趋势,以满足其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复护理等需求为核心,改善居家生活照护条件,增强居家生活设施设备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

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项目:建设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科学确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的建设规模与水平,规范建筑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投资效益与社会效益。

救助管理站改造升级:优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站点布局,支持老旧救助管理站设施设备更新改造,到2025年底,实现县级救助服务网络全覆盖。

殡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适应殡葬改革要求和提高基本殡葬服务能力为目标,支持市、县(区)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火化设施和骨灰安葬设施、公益性公墓。在部分县(区)实施节地生态型公益性安葬(放)设施项目推动县级基本殡葬服务设施全覆盖,推进农村公益性墓地建设。全面推进惠民殡葬,着力提升节地生态安葬率。到2025年底,县级殡葬基本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退役军人服务设施建设:加强退役军人服务设施建设,推动石嘴山市优抚医院建设,进一步拓宽服务范围,优化退役军人服务体系。

婚姻登记阵地建设:推动县(区)婚姻登记阵地规范化建设,实施婚姻登记跨省通办及婚姻家庭辅导延伸服务,提升婚姻登记服务质量。

配合建设自治区、市、县(区)全覆盖的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打造功能完备、管理专业、服务高效、开放共享的培育孵化平台,为各级各类社会组织提供党建指导、能力建设、办公场所、互动交流等方面支持。

第七章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

以人才引领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人才强市、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思想,重点引进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高层次人才。以重点实验室、高新产业园、新型研发机构等为载体,打造一批高能级人才平台,柔性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实现人才共享新业态。要奉行分类别培养理念,明确人才培训需求,基于行业特点、岗位类别、业务需求等实施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养分。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四个有利于探索多改联动、综合集成的改革路径,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改革的整体红利,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一、树立产业链思维建设各类人才队伍

(一)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计划。树立产业链思维,坚持需求导向,突出高精尖缺,聚焦全市9+3产业布局,坚持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同步谋划,落实高层次人才安家费及工作补助等政策,着力引进一批有水平、有能力、有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二)实施智力人才汇集计划。把柔性引才引智作为聚才用才的重要方式,建立柔性引才评价激励办法,支持重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专家服务基地等柔性引才载体,通过项目合作、客座教授、周末工程师等多种形式,大力汇聚高端人才智力资源,推动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创新。

(三)实施基础人才储备计划。完善落实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助学贷款代偿、社保补贴等政策,建立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工作补贴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创业房租补贴,创业贷款支持,支持优秀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创业实体持续发展,进一步吸引高校毕业生来石创新创业。

(四)实施在外人才回引计划。提升在外人才回引的环境吸引力,激发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在外人才返乡建设。健全石嘴山籍高校学生数据库,跟踪做好回乡就业创业引导和需求对接工作。建立全日制博士、硕士双一流本科生预引进生活补贴制度。

(五)实施引才渠道拓展计划。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猎头、行业协会、国内外宁夏籍商户社团、招商专业机构作用,协同做好重点领域人才引进和技术合作。利用互联网+人才平台及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招聘等信息。建立稳定的人才合作基地,定向开展技术转移、科技研发、人才招引等工作。

二、贯彻分类别培养理念助力人才发展

(六)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围绕产业发展和社会公共服务保障,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基于行业特点、岗位类别、业务需求、培训定位等建设分层分类、有针对性、有实际价值和效果的培训体系,让各类人才有平台有所为有贡献,提升人才的稳定性。

(七)加大核心人才的培养开发。深入开展人才盘点,完善行业领军人才、优秀拔尖人才、青年后备人才、年轻储备人才4个名单,紧缺专业、紧缺人才2个目录,关键岗位专业人才继任、高潜质人才培养2个计划,对各领域的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实行有目标、有重点、有计划的多元化、多维度、多方式的培训,实现关键岗位、核心人才的素质跃升和培养接续。

(八)实施重点领域人才培育工程。深入推进产业人才助力工程、技能人才支撑工程、社会事业人才保障工程、文化旅游人才培育工程、乡村振兴人才助力工程等重点领域人才培育工程实施,提高重点领域本土人才供给保障能力。

三、运用系统论思维改革人才体制机制

(九)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用人主体主导作用,全面落实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人才专项编制周转池制度在专业性较强的事业单位探索设置特设岗位和创新流动岗,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急需紧缺人才可采取先进后出等办法解决。

(十)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改革。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积极培育各类专业社会组织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职能。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积极推动市场化引才育才。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互联网+人才服务平台,发挥招才引智、人才服务等作用。强化对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营造规范公正的人才市场环境。

(十一)推进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符合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基础研究人才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强调社会评价,应用型人才评价应根据职业特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

(十二)推进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放宽急需紧缺人才职业资格准入,开辟留学回国人员、突出贡献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聘绿色通道。推行县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统筹机制和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评价机制,大力推行职称评聘分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制度。

四、坚持以人为本提升人才获得感

(十三)提升人才政策知晓度。建立健全人才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多渠道多元化多维度宣传人才政策,持续扩大人才政策知晓度,全面营造人才服务氛围。创新人才服务体系,开展互联网+人才一站式服务,定期收集各类人才反馈的需求建议和意见,实现人才服务便捷、优质、高效。

(十四)完善人才激励办法。对经单位研究同意攻读(在职、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取得相应学位学历的,给予学费(按比例)报销激励。对选派到国内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大中型科技创新企业进行学习深造的,给予学习生活补助。改革工资绩效分配方式,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和业绩贡献为导向的工资绩效分配方式。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允许科技成果通过协议定价、在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转让转化。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要素贡献评价体系和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到企业、高职院校、社会组织等兼职,获得相应薪酬,研究制定国有企业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政策。

(十五)完善引才配套政策。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盘活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闲置房产,对经认定的A-F类高层次人才及高校毕业生等,采取提供公租房保障、人才公寓、专家公寓、共有产权住房的形式保障。建立完善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子女就读市内优质学校倾斜制度,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上学后顾之忧。落实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健康体检等政策,提升人才医疗保健水平。

(十六)优化完善人才荣誉制度。落实国家、自治区、石嘴山市政府特殊津贴、石嘴山英才奖、市系列名家等人才奖项评选制度,人才奖项制度与高层次人才引进、人才团队建设和人才梯次培养等支持措施衔接起来,构建体系完善、激励作用明显的人才荣誉制度,切实从物质、精神等维度提升人才的价值感和荣誉感。

专栏6 公共人才服务重点项目

人才引进聚集项目:围绕石嘴山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产业转型需求,坚持外引与内培结合,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健全高精尖缺专项人才引进机制,引进培养一批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科技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实施基础人才储备计划、在外人才回引计划。以重点实验室、高新产业园、新型研发机构等为载体,打造一批高能级人才平台,柔性引进一批高精尖人才。构建全方位招才引智服务网络。

人才培训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开展核心人才培养开发工程。围绕十四五期间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高新科技领军人才和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针对产业人才、高技能人才、社会事业人才、文化旅游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实施针对性培训助力工程。推进国有企业人才培训实训基地项目、金融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大国工匠公共实训基地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全域旅游文创人才培养项目、基层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项目、文化产业孵化器、电商培训孵化中心、凉皮研发中心项目、劳务移民暨大学生创业园人才培育培训项目、德育团队卓越人才培训项目、思政骨干培训、卓越班主任培训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项目。

互联网+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人才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完善人才信息采集、绿卡服务、职称备案、技能等级确认、企业招聘等智能化人才一站式服务。

第八章  高效落实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

形成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互进新格局

围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收入分配政策激励导向,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生产要素效益,不断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增收互促共进。

一、促进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

(一)积极打造创业平台。着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创业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市、县级创业平台。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优化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增加创业服务等措施,逐步建立政策扶持、服务保障、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工作机制,引导、激励和支持各类人员积极创业。

(二)激励各类人员就业创业。加强大学生创业培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鼓励、引导和扶持更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返乡人员创业试点,鼓励有技能和经营能力的农民工等返乡创业,引导返乡人员与精准扶贫项目有效对接,以发展生产生活型服务业创业带动就业。

(三)确保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落实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依法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四)有效提高劳动者技能。加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格局。顺应产业优化升级趋势,围绕市场和企业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机制,着力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加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职业转换能力;加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培训,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增强专项技能和城市生存发展能力。

二、巩固提升转移性收入

(五)完善社会救助保险体系。加快建立以政府救济为主导、社会互助为补充,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开展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工作。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健全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落实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积极发展护理保险制度和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六)促进教育带动就业。加快普及学前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市场配合,建立教育就业再教育顺畅衔接的制度,拓宽一线劳动者的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三、稳步提高经营性收入

(七)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收。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奶牛、肉牛滩羊、葡萄、枸杞、优质瓜菜、特色制种等现代农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畜牧业比重占农业总产值达到40%以上。打响珍硒石嘴山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全区高端奶之乡新的增长极。促进优质粮食产产业、畜牧产业、富硒农产品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性特色农产品,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引导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积极发展产地初加工,打造农产品加工第一车间,衔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餐饮、食品加工,引导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八)推进服务业扩规提质增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入融合。积极发展保税物流、期货仓储、公铁海联运,建成大宗矿产品交易基地,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引进培育心脑血管、老年康复、医疗美容等特色专科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构建康养+文旅模式,加快推进西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康养基地建设。提升商贸、特色餐饮、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等新业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扩大黄渠桥羊羔肉”“大武口凉皮品牌效益,打造一批标准化品牌化示范企业。到2025年,力争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5%左右。

(九)打造黄河文化彰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打造宁夏黄河文化传承的彰显区和全域旅游的新高地。实施文旅提质增效行动,开展星海湖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程,推进北武当、华夏奇石山等景区联创5A级景区。发挥沙湖旅游景区龙头作用,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带动石炭井工业旅游小镇发展,打造生态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唱响神奇宁夏川·活力石嘴山文化旅游品牌,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黄河影视、文艺、戏曲振兴行动,大力发展文化市场,积极培育文化主体,支持文创设计、影视动漫、数字展馆、电竞赛事、网络直播等创意产业发展,推出一批融入黄河元素、涵盖工业文化、富有时代特色、传播力影响力强的精品力作。到2025年,力争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00亿元,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

(十)发展康养健身旅游。引进康体养老项目,建设集养老、医疗、康复、防治为一体的多功能、社会化、开放式综合康复医疗服务中心。依托贺兰山东麓葡萄长廊、自然风光等旅游资源,开展山地穿越、攀岩拓展、山麓越野等户外健身活动。依托毛乌素沙漠、黄河滩地、庙庙湖生态旅游区、拉巴湖旅游区资源,打造拉巴湖中国低空沙漠休闲运动基地、自驾露营基地、原生态休闲度假区,发展沙漠越野、黄河漂流、黄河冲浪等新业态。

(十一)全力建设工业转型样板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统领,紧扣建设工业转型样板市目标,坚决落实能耗双控任务,积极推进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三绿导向,深入实施结构、绿色、技术、智能四大改造行动,扎实做好调、转、控、引、培五篇文章,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新数字、新医药、新食品六新产业,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四、多渠道增加财产性收入

(十二)鼓励创新带动致富。注重收入分配政策激励作用,拓展知识、技术和管理要素参与分配途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研人员分配体系,通过多重激励引导科研人员创造更多价值。

(十三)增加居民投资渠道。培养居民理财意识,引导居民科学理财。积极利用互联网+,支持城乡居民多样化投资。鼓励投资住房、股市、债券、基金、收藏和黄金珠宝等领域。支持金融创新,增加居民在储蓄、债券、保险、外汇等方面的理财收益。

(十四)盘活集体经济农村闲置资源。巩固土地经营管理制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完善村经济合作社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组织构架及运营机制,指导其认真履行村集体三资所有者的管理、经营、处置等职责,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物业、生产生活服务业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振兴的能力。

专栏7  增收服务重点项目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带动增收:着力打造黄河金岸至109国道沿线4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培育粮食产业集群及优粮品牌。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带动增收,打造优质肉牛肉羊产业带,培育一批肉牛肉羊家庭牧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村(园区),打造平罗种子小镇、塞上春休闲农庄、盈丰田园综合体等产业融合体。发展富硒农产品产业带动增收,配套建设冷藏保鲜、枸杞烘干设施和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加强品牌创意设计和营销策划。发展以河东高仁乡平罗沙漠瓜菜+陶乐镇华泰农宁粤沙漠瓜菜等特色品牌,发展肉羊产业带动增收,将宝丰羊产业小镇良种繁育场打造成为全区高产、高效、优质肉羊生产示范基地。

发展葡萄酒产业带动增收:在贺兰山东麓建设罗家园子、红果子、崇岗暖泉三大酿酒葡萄种植园和贺东庄园诗酒田园葡萄酒小镇,提升改造西御王泉酒庄,创意建设,让山水田园诗酒田园相得益彰。

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带动增收:改造提升龙泉村民俗博物馆、石嘴山影视基地、黄金渡影视城,支持农家乐、民俗村开发建设农耕体验项目。打造黄渠桥、灵沙、宝丰、礼和为核心的风情体验地。

发展特色乡村康养旅游带动增收:以星海湖、沙湖为中心打造以滨水度假、垂钓竞技为主的渔家乐、农家乐休闲带。以黄河金岸为轴,打造以康养健身、休闲度假为主的黄河大漠观光带。建设陶乐镇、沟口康养小镇,引进康体养老项目,建设集养老、医疗、康复、防治为一体的多功能、社会化、开放式综合康复医疗服务中心。打造中国低空沙漠休闲运动基地、自驾露营基地、黄河漂流、黄河冲浪等新业态。

第九章 全力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

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需求

落实国家三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和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权益,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文化服务,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联动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的权益。

一、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提升。实施《石嘴山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加强市、县(区)图书馆、美术馆、非遗展示基地、文化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提档升级已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大型社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文化设施建设,解决原有设施不足问题。推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网络健全,符合国家相关建设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对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配置和更新必需的服务内容和设备。

(二)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深入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继续实行定时、定点的图书流动常态化服务,根据需求优化服务群体和对象,合理调整服务站点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文艺演出,继续办好送戏下乡、广场文化演出活动。加大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艺术创作帮扶力度,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扶持力度。举办基层文化馆(站)人员业务技能培训、非遗项目展、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交流等活动,加强各县区文化交流,推进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

(三)强化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做好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城市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功能,设置专用电子信息设备,便于提供数字文化服务。各县区文化馆设立少儿艺术培训室,图书馆设立少儿阅览区。组织各类文体活动,为特殊人群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二、组织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

(四)大力实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石嘴山建设项目。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集成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依托明长城历史文化资源和长城沿线生态资源、特色产业、军事文化,建设和完善龙泉村、硒有田园、兴民村等长城遗迹沿线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深度开发历史探秘、文化体验、教育研学、生态休闲、户外运动等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以明长城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综合体。

(五)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加强石嘴山市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力提高展览展示水平,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普及活动,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深入研究石嘴山历史文化,挖掘出版面向不同读者群体的石嘴山历史文化丛书,全面展示石嘴山各种文化遗存。

三、构建文旅融合的公共文化新模式

(六)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依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化要求,基本建立起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更加丰富多样,精准供给水平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阵地覆盖率、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普及率、社会力量参与率、人民群众满意率达到新的水平旅游景区功能和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依托互联网技术,提升智能化服务,构建起现代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文化和旅游基础。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社会力量参与、优化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形成具有石嘴山特色和示范价值的做法和经验。

(七)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向全市支柱性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文化和旅游产业布局,大力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产业化品牌。采用新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大力开发文化和旅游产品,增强文化和旅游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活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新业态,构建完整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链和产业生态。大幅度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旅游业总收入,使文化和旅游产业朝着全市支柱性产业发展。

(八)大力培育文旅产业新业态。文化+为核心,加强文化产业多向融合,积极探索发展文化+互联网”“文化+康养等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融合跨界发展,重点推动非遗成果产业化发展,支持培育具有发展前景、市场竞争力的非遗项目,依托博物馆等平台,提升文物转化文创产品水平,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加强媒体产业发展,引导企业重点推进直播、短视频制作、微电影、微纪录片等制作和开发其衍生品,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品牌,推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文化企业做优新业态,加快文旅游项目产业建设。

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

(九)完善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加快统筹规划全市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基层网络服务共建共享。完善数字平台系统,整合资源,实现公众对全市公共文化信息和产品一站式、多维度获取目标。统筹建设贯通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建设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创意平台建设和文旅融合等重点项目,推进石嘴山市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互联网+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整合开发,加强多网、多终端应用开发。

(十)提升公共文化的数字记录与传播能力。加快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加工,构建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广播电视网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通过数字技术提高文物保护和非遗等数字化记录、整理、保存和保护力度。建立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文化服务类政策法规等规范化、常态化发布机制。借助现代传播渠道实现全市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满意度的有效反馈。

五、优化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

(十一)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鼓励和扶持艺术创作,催生一批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在全区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带动和促进文艺创作的全面繁荣。积极组织申报国家、自治区、市各类文艺扶持及评选活动,扩大品牌活动的辐射面、影响力。

(十二)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充分发掘石嘴山独特的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工业文化,继续打磨已形成的广场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百姓舞培训三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打造书香城市,依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倡导市民每人每月读一本好书,形成市民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的浓郁文化氛围。举办重大文化活动的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80%,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建立广场文化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打造一批优秀文化广场和文体公园。

(十三)推进人均藏书增长计划。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高藏书质量,注重地方文献的收集和开发利用,形成学科门类与数量合理、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比例适当、分布科学的全市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为满足群众阅读需求提供基本保障。到2025年,全市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达到1.1册以上。

专栏8 公共文化服务重点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开展惠农区、平罗县图书馆提档升级建设工程,打造惠农区、平罗县图书馆休闲书吧及自助图书馆,实施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项目、城市书房项目。开展社区与村文化活动中心提升项目、大武口艺术中心改造提升项目、石嘴山记忆文献收藏保护项目。

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深度开发历史探秘、文化体验、教育研学、生态休闲、户外运动等文化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以明长城文化为主题的文旅综合体。开展大武口区文化馆分馆(非遗保护中心)项目(二期)和大武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基地建设。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实物道具、微缩场景等形式,生动展示宁夏具有代表的现有的非遗资源以及各级代表性传承人。

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文旅融合计划:大武口文化创意园建设项目。拟利用洗煤厂部分厂房、空地空间,改造建设文创工作室、原创音乐、数字新媒体、影视动漫、网络直播、品牌推广、非遗VR体验、非遗3D打印及其配套项目,打造以特色休闲、旅游为主,集艺术空间、文创市集、文化活动等为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让游客和市民能体验到大武口原生态的特色文化。北武当生态旅游区兰岳书院。利用北武当生态旅游区兰岳书院现有展厅,进行内部装修、场馆布展,打造非遗展厅,进一步提升文化基础设施,强化文旅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计划:积极开展市县区总分馆通借通还系统建设,增设城乡电子图书机、电子阅报机、电子下载机等设备。建立起以石嘴山市图书馆为中心馆,以大武口区图书馆、平罗县图书馆、惠农区图书馆为总馆,以所属街道、乡镇为分馆并联通社区流通服务点的总分馆管理体系,搭建起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平台。

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优化计划:实施文化精品工程,通过开展活动和赛事鼓励和扶持民间艺术创作,催生一大批文化精品;打造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继续开展和强化石嘴山市广场艺术节我为乡亲送戏来”“百姓健康舞培训、三大群众文化活动;加强石嘴山市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高藏书质量,保障广大群众阅读需求。

第十章建立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形成齐抓共管聚力落实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保障和改善公共服务要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稳中求进,创新思维添动力,法治思维促规范,底线思维控风险,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财力保障,加大重大工程项目、服务管理人才等投入力度。各级党委、人民政府和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扎实推进规划实施,加强组织、协调、评估和督导,确保规划涉及本地区、本领域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确保政策和项目落地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党的领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重要改革事项由市委决定、整体工作进度由市委掌握、政策实施及时向市委报告。切实强化政府对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总体协调,建立综合部门统筹调控、行业管理部门分工协作、财政有力保障、社会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综合协调机制。围绕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加强公共服务政策制定,建立健全决策与规划制定、政策执行与落实、监督与信息反馈等制度,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明确县区及各部门公共服务管理责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构建形成职权清晰、资源高效配置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

(二)强化责任落实。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扎实推进计划实施,细化政策措施,促进各领域重点任务、保障工程和清单项目落实。县区及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接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政策措施,做好行业发展规划、专项建设规划与行动计划的衔接,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安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推动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引入绩效评价。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等内容,完善规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映群众的认知、感受等主观判断的重要价值,又要反映社会秩序、社会保障、民生改善等客观因素的积极意义,把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有机结合起来。科学采用评价方式,坚持上下互动、综合评估,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传媒在绩效评价中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率的技术优势,使更多的人参与评价。加强检测评估,定期开展本领域公共服务发展监测评估,跟踪督促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分析和实施效果满意度调查,推动实现需求表达和反馈双向互动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积极探索开展第三方评估,把规划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

(四)严格监督问责。县区及各部门要加强动态跟踪监测,组织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监测评价,把《规划》任务目标分解到年度计划中,自觉接受同级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强化过程监督,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质量追溯制度,对学校、医院、福利机构、保障性住房等建筑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推进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拓展公众参与路径和渠道,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及时妥善回应社会关切。

二、强化资源保障

)健全财政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明确支出责任,确保公共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加大对农村、基层一线和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逐步理顺市级与县区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强化市级在推进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职责,重点提高县区财政保障能力。严格规范财政转移支付管理和使用,确保资金按时足额拨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公共教育、医疗、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等领域,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多样化培养模式,提升各类公共服务人才素质和能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集聚和创新力度,改革和完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制度,激发各类社会人才的积极性。落实基层人员收入待遇、职称评定等激励政策,提升基层人员能力。推动服务人员保障社会化管理,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因地制宜采取购买岗位或购买项目的方式,扩大服务人员队伍。加强基层社会工作人才建设,逐步参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建立职业发展制度,引导社会工作人才向基层流动。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探索制定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服务规范和流程等具体标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工程,健全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适时提高服务标准,增加服务项目内容,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加强社会信用体系支撑,将公共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服务对象的信用记录,纳入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对严重失信主体采取联合惩戒措施。

三、促进均等共享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统筹人口信息、规划、政策与服务管理,建立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经济社会管理工作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待遇挂钩,实现户籍人口以户口登记证明为准、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准,全部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就业创业、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加强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市民化提供重要载体。

)推动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城镇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推动城乡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统一衔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间数量合理、质量相近、方便可及性大致相同。建立健全区域协调机制,重点加大对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的倾斜力度,实现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水平逐步均衡。

)加大特殊困难人群帮扶力度。对农村留守人员、困境儿童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台账。逐步完善场所设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照料需要。健全孤儿、弃婴、法定抚养人无力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保障体系。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提高救助水平,保障基本生活。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帮扶,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四、创新服务供给

一)培育多元供给主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加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择优选择具有相应管理经验、专业能力、融资实力以及信用状况良好的社会资本作为合作伙伴。采取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优先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项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民办非营利性机构享受与同行业公办机构同等待遇。推进医疗、养老、残疾人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有序开放,加强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群众体育等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创新服务提供方式。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逐步将部分由政府承办的公共服务交给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制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清单,确定政府购买基本公共服务的种类、性质和内容,并进行动态调整。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支持其承接基本公共服务和政府委托事项。鼓励发展志愿服务,定期发布志愿服务项目需求和岗位信息,建立志愿服务记录管理制度,完善激励保障措施。发挥慈善组织、专业社会服务机构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中的重要作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