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640201001/2024-00020 | 文号 | 石政发〔2024〕7号 | 生成日期 | 2024年03月20日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所属机构 | 石嘴山市政府办 | 责任部门 | 石嘴山市政府办 |
文字解读:
图文解读: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石嘴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
现将《石嘴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石嘴山市人民政府
2024年3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石嘴山市质量强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质量强国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质量强市建设,根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质量强区建设纲要〉的通知》(宁党发〔2023〕21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为统领,以质量提升行动为抓手,深入实施质量强市建设,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着力推动品牌建设,着力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为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石嘴山提供质量支撑。
二、目标任务
到2025年,全市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质量水平全面提高,质量强市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不断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4%,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均达到98%以上;化学药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消费品质量合格率有效支撑高品质生活需要,工程质量抽查符合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撑体系更加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更趋完备,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机制更加有效,质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质量人才队伍持续壮大,全民质量素养不断增强,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到2027年,质量强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质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质量发展优势充分彰显,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质量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效,质量安全更有保障,质量品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质量文化深入人心,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美好生活。
三、重点任务
(一)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
1.推动质量创新创造。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示范企业培育库。引进区外高新技术企业来石设立法人企业,发挥科技型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全市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持续壮大。支持企业开展“四个一”提升行动,推进乾洋新材料等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推动海力电子高性能电极箔等项目投产见效,支持航空航天用铍材料、超导铌材、锂电池材料、高性能轮胎、高速列车制动系统、特殊合金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新产品研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进一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2.增强产业链发展韧性。开展强链升链行动,聚焦光伏、稀有金属材料等“8条产业链”,支持本地重点企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领域产业链横向拓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培育一批市场领军企业、单项冠军和“小巨人”企业,增强产业链关键节点韧性和内生发展动力。在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多元合金等优势领域,发展配套协作中小微企业,鼓励企业间通过强强联合、战略重组等手段,推动产品差异化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互补,形成集群发展优势。(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3.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推进园区优化提升,石嘴山经开区重点发展多元合金、化工新材料、现代物流、新数字、半导体芯片制造、储能制造产业,石嘴山高新区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装备、新数字、特色轻工产业,平罗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碳基新材料、新医药、新食品、新装备产业。优化功能区块布局,加快建设智能制造、锂电池、聚酰胺等专业园、特色园,将精细化工区块打造为一流化工园区。探索推进“管委会+公司”模式,厘清开发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快市场化建设运营,推动园区组建国有运营公司、投融资公司等平台,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公共设施建设运营。建立与开发区发展相适应的选人用人、薪酬管理、财政保障、行政审批等机制,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各园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二)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4.强化农产品食品优质供给。以“四个最严”强化食品安全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全周期监管,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预警追溯机制,严格管控食用农产品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禁限用药行为。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良好农业规范、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登记。深化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探索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强化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5.提高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推进“阳光药店”工程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使用假劣原料、非法添加化学品、偷工减料、贩卖假药、使用禁限用药物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中药材种植、仓储、物流、初加工质量管理体系,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健全药品质量检测、预警、应急、召回等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严格疫苗全生命周期质量监管,加快培育药品和疫苗追溯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医疗器械和化妆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6.促进消费品质量提升。制定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对质量问题突出、涉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消费品,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完善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加快传统消费品迭代创新,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基于材料选配、工艺美学、用户体验的产品质量变革。提升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孕婴等特殊人群的消费品质量安全水平,强化安全要求、功能适配、使用便利,实施专用消费品质量安全专项守护行动。(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7.推动主导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推动锂电池材料、高性能纤维、稀有金属材料创新发展。支持特殊合金材料、碳基材料、化工新材料、高分子材料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培育发展铝镁合金材料、电子化学品、新型建筑材料、光伏材料、石墨烯材料等产业,拓展延长产业链条。发展智能成套超重型、大型煤炭综采、输送设备、矿用特种电机、永磁电机等高端装备,重点引进智能采煤机和液压支架产业化项目。实施精密铝镁合金压铸件、煤矿机械配套铸件产业化项目,延伸精密铝合金压铸件、精密阀门等精密铸造产品,推进先进铸造工艺和精密加工工艺技术应用示范。培育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电子材料及元器件制造、电池及材料、光伏材料及组件。扩大消费电子、新能源产品等所需的钽铌制品、高纯高压电子铝箔等相关电子材料类产业规模,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高端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三)推动服务供给质量攀升
8.推进生产服务增容提质。建设以陆港区域性物流枢纽为核心,以包兰铁路物流带为主轴,以各县区冷链物流中心、城乡配送中心、电商物流中心、货运场站等为补充的三级物流运行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业务、保税物流、跨境物流、期货仓储、冷链物流等产业,构建基于共享模式的物流生态圈。加快农业生产性、科技性等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鼓励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模式,打造电商公共品牌,加快发展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9.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实施工业遗址整体形象包装提升、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打造工业旅游精品旅游线路,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依托大武口区龙泉村、硒有田园景区、惠农区银河湾生态旅游区、大地天香景区、平罗县卧龙度假村等,建设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康养基地。培育心脑血管、老年康复、医疗美容等特色专科,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集休闲、养生、养心、养老、旅居、医疗、护理为一体的“康养+文旅”模式。加快职业技能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教育培训、物业管理、特色餐饮、育幼、文化、体育、家政等服务业发展。拓展“石嘴山出行”平台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综合生活服务平台,推动旅游、住宿、餐饮、零售、修理、装修、教育、托幼等服务业发展在线下单,线下配送的服务新模式,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增强个性化、多样化、柔性化、便利化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文旅广电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10.优化公共服务效能。推动政务服务便利化办理,提升一网通办、一窗通办、全区通办、跨省通办便捷度。实施公共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加快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健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支持城乡共建医联体、医共体。加强养老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实施空巢、留守、失能、重残、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达标工程。增加托育服务供给,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推进育儿友好型社会建设。完善传染病预警、应急处置机制,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完善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提升防控传染病跨境传播能力。加强公共配套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改造,提高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服务质量和安全保障水平,推动服务质量满意度持续提升。(责任单位:市审批局、市教体局、市人社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石嘴山海关、市星瀚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四)增强建设工程质量保障
11.夯实工程质量安全基础。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体系,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完善工程质量责任追溯和失信惩戒机制。探索工程质量管理制度创新,深化工程质量安全手册制度落实,试行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培育工程保险市场,完善工程质量保修机制,防范和化解工程质量安全风险。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政府+企业”信息化联动监管模式,完善日常质量监督检查制度,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辅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提高工程质量监管效能。(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12.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完善重点建材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功能,加强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提高建材质量检测能力与水平。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隐患排查、鉴定和整治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常见质量问题治理,促进从生产到施工全链条质量提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13.打造石嘴山建造品质工程。加强工程设计审查、验收和备案工作,引导建设质量优良、结构安全、功能完善、绿色环保、社会认可的高品质工程设计产品。积极推行绿色建造,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项目。加大工程建设数字化应用,探索建立多专业集成、全过程协同、全产业链数据共享的工程建设新模式。开展市级优质工程认定活动,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西夏杯”等优质工程。(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五)厚植质量品牌发展优势
14.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大力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充分发挥先进标准示范引领作用。支持一线班组开展质量改进、质量创新、劳动技能竞赛等群众性质量活动。开展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会诊”工程,支持中小微企业深耕行业领域,提升质量技术创新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15.增强质量品牌竞争力。培育“石嘴山香菇”区域公用品牌,做强“惠农枸杞”“石嘴山架豆种子”等区域公用品牌,扩大“黄渠桥羊羔肉”“大武口凉皮”“珍硒石嘴山”等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规范引导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质量品牌建设工作。发展品牌建设中介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开展商标海外注册、品牌国际化推广等活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依法严厉打击品牌仿冒、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为优质品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16.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赋能行动,推广质量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推动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全流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强化质量提升部门协同,落实“质量安全总监”、“质量安全员”、“首席质量官”等制度,推动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全方位推动质量升级。深化质量强市、县(区)和质量强国标杆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等区域质量品牌申报争创活动,总结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商务局、国资委、工商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六)提高质量基础设施质效
17.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以“六新六特六优”产业为重点,加强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建设,打造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标准化示范工程。开展新型量值传递溯源技术研究,加强共性计量技术攻关,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品牌培育、发展、保护机制。推动质量技术机构能力升级,提升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水平。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投入,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18.提高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完善计量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对民生计量、能源转型等重点领域的计量监管。加强标准化工作精细化管理,强化标准评估监督,提升标准实施应用水平。深化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化改革,引导检验检测产业化、集聚化和集约化发展,支持中小型检验检测机构加快发展。开展重点产业质量认证提升、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检验检测认证促进重点产业优化升级等行动。强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监管,严格查处无资质认定证书检测、超资质认定范围检测、出具虚假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规范从业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县区政府)
19.拓展质量基础设施服务应用。加快培育和发展标准研究、咨询、服务、合格评定等标准化技术中介服务组织,为企业质量创新和质量改进提供“一站式”服务。支持区域内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要素集成融合,推进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机构建设。建设技术性贸易措施公共服务体系,加强重大技术性贸易措施跟踪、研判、预警和应对。(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七)完善质量治理体系建设
20.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建立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质量披露制度,鼓励企业实施质量承诺和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和招投标制度,推动形成需求引领、优质优价的采购制度。支持企业实施推动质量升级的技术改造,符合相关规定的依法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强化对质量改进、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的金融服务供给,鼓励和引导更多资金投向质量攻关、质量创新、质量治理,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质量创新的金融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国家税务总局石嘴山市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石嘴山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石嘴山监管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21.创新质量监管机制。健全完善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推进“放心消费在石嘴山”活动,完善公共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服务,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严格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管,完善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监管机制。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行为。(责任单位:市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市发改委、石嘴山海关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22.加强质量人才培养。将质量相关知识纳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企业职工等就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引导企业加强“高精尖缺”质量人才引进培养,加强质量技能型人才、科研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储备。加强质量教育培训,培养一批熟悉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质量经理、质量工程师、质量技术能手队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教体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23.构建质量共治格局。完善质量治理模式,建立健全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多元主体参与、多元手段并用的质量多元化治理格局。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开展标准制定、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技术服务,推进行业质量诚信自律。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健康安全消费理念,主动参与质量建设,积极举报质量违法行为。发挥新闻媒体宣传引导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传播先进质量理念和最佳实践,曝光制售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传媒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质量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分类施策,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二)狠抓工作落实。各县(区)党委和政府要将质量强市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同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实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将本方案主要任务与相关规划措施有效衔接,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各级财政要建立稳定长效的质量强市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质量工作经费投入,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优化考评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形成有效的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工作机制,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市委和政府请示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