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62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2024-09-18 16:21 来源:石嘴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字号:

九三学社市委会、民革市委会:

您委提出的《关于积极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能力素养提升创造条件》、《关于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作用》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使用、评价工作,持续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得以进一步壮大。

一、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通过8个市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及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完善统筹规划、分类培训的线下、线上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年度可完成2万余人次的培训任务。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按照服务重大战略、突出重点领域、赋能重点产业的要求,近三年先后举办数字化转型与大数据关键技术高级研修班、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培训班、先进金属材料熔炼设备专业人才技术培训班等知识更新培训10期,累计拨付培训经费86万元、培训1022人,进一步扩大了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覆盖面。

二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实践培养。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践培养计划,统筹推进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合作,培养一线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青年科技人才,近年来先后选送宁夏理工学院、万香源、二医院等单位31名中青年人才赴发达省份对口单位进行深造学习。通过举办各类创新精神培训,增加专业技术人才学习科技创新知识的渠道和机会,开展各类项目申报、科技金融、R&D归集等专题培训9场次,累计培训300余人次,通过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创新方法分享等方面全面提升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力度。以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通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石嘴山市政府特殊津贴、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石嘴山市“351人才”等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制度的有机结合,打造梯次递进、层次分明、上下衔接、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2024年共推荐8名专业技术人才申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目前3人已通过考察公示;初审推荐自治区及以上领军人才12人、自治区级人才团队6个、自治区青年拔尖人才15人。持续开展市“351人才”选拔工作,出台《石嘴山市“351人才”培养工程人员选拔考核管理办法》,选拔第六届“351人才”市级专家30名、拔尖人才50名、青年后备人才100名,予以重点支持和培养。

二、以发挥作用为根本,促进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科学配置

一是深化区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合作。通过借智借力,鼓励企业建立“飞地”研发中心,破解企业持续创新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难题,目前彩妍科技、埃肯铸造、天地奔牛已在上海、西安等地设立了“飞地”研发中心,贝利特、维尔铸造等龙头企业已入驻上海宁夏“人才大厦”。发挥好“科技红娘”作用,促进产学研科技合作与交流,近年来,举办线上线下路演等各类成果推荐及技术交流路演50余场次,张锦、刘忠范、陈新滋等10余名院士及专家团队先来受邀来我市进行交流指导,90余所高校院所的专家教授350余人在为企业把脉问诊,为本地专业技术人才拓宽了思路、增长了见闻,提升了能力。加大人才工作载体建设力度,依托我市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22个人才小高地、14个专家服务基地等人才载体,借助颜德岳院士、张相洋教授等知名院士、专家团队优势资源,引导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提升能力和水平。

二是深化人才创新项目多维度拓展。加大各种形式的科技项目和团队项目等渠道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覆盖程度,进一步促进先进知识的转化应用。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需求,实施各类科技项目,今年以来全市申报自治区各类科技项目332项,申请经费2.3亿元,为提升本地人才创新能力搭建了平台。深入实施重点产业专家基层服务项目,先后开展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特色经果林产业专家服务行活动,给“专家下基层、基层找专家”搭建了一个上下交流沟通的平台,帮助基层破解技术难题、关键技术瓶颈,同时带动本地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

三是深化企业人事制度改革。鼓励企业聘用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养技术人才,为宁夏理工学院、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中色东方、盈氟金和等8名兼职互聘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每人1万元的补助。实施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补助政策,按照每人2000元、1000元的标准为近两年新取得正高级、副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发放职称晋级补贴,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参评职称。开展企业职工薪酬调查,制定并发布企业从业人员各岗位工资价位信息,引导企业依据个人能力和贡献制定薪酬分配政策,鼓励各单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法,体现知识价值导向。

四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实施“青能行动”“拓岗行动”“强基赋能行动”等计划,推行“蹲苗式”“梯队式”培养,把人才放到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任务中,放到重要和关键岗位上培养锻炼,在实践中选拔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建立周期性全员岗位竞聘机制,先行在中共石嘴山市委党校开展全员岗位竞聘试点工作,将专业技术人员静态身份管理变为动态岗位管理,初步建立了评聘分离、“能上能下”的周期性全员岗位竞聘机制。建立动态调整和统筹设岗机制,对规模小、人员少、专业领域相近的事业单位,以及实行“县管校聘”改革或县域医共体改革的事业单位统筹设岗,进一步提升岗位职数使用效力,更有利于调动水务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

三、以创新评价为动力,营造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

一是拓宽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渠道。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将县(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中级职称评审权限交由县区人社、教体部门组织实施,近三年县(区)累计评审通过一级教师540人、二级教师352人。在市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医院试点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促进用人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近年来通过自主评审获得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系列、卫生系列职称共计94人。同时在事业单位试点基础上进一步向企业延伸,今年已向石嘴山市高新技术开发区下放工程系列职称自主评审权限,让企业选出的人是自己需要的人,是为单位发展创造价值的人,促进人才队伍良性均衡发展。

二是创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在全区率先开展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实现了职称评定从城镇、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村、农业从业人员的领域拓展,极大提升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自豪感,有效激活了农村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本土人才支撑。截止目前全市共开展3批高素质农民职称评审工作,共评审通过初级39人、中级28人、高级6人,将获得职称的高素质农民纳入“七个优先”的政策支持,为39名初级职称高素质农民发放奖补资金7.8万元,同时明确取得职称的高素质农民应承担基层服务义务,引导高素质农民成为真正的“土专家”“田秀才”。

三是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基层流动。推动落实“双定向”职称评审政策。按照“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原则,以自治区统一评审条件为参照,打破“四唯”限制,突出工作实绩导向,定向评审高级职称361人,进一步激励专业技术人员扎根基层。深入落实乡村人才职称评审倾斜政策,84名长期在农村教学岗位上工作的教师打破专业技术岗位限制、17名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放宽评审条件,分别获评正高级、副高级职称,进一步激发了乡村专业技术人员干事热情。优化薪酬制度,调动基层卫生系统工作积极性,对县乡事业单位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在绩效工资分配时适当倾斜,可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制、一次性奖励等薪酬分配方式。乡镇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优秀比例等次提高到20%,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可提高到25%-35%,进一步激发基层工作人员的干事热情。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专业技术人才体制管理机制,制定出台《石嘴山市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助推产业转型示范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链主企业产才融合发展的通知》等政策性文件,打造“1+7+X”人才政策体系2.0版本,通过扩大职称补贴范围、缩短高层次人才职称评价年限、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多点执业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石嘴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4年9月2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石嘴山市人社局 0952- 2010868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