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文化馆承担着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市民提供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人民的终身美育学校。现有馆舍面积14841㎡,内设大剧院、音乐厅、艺术排练厅、市民文化艺术培训学校、非遗陈展厅、直录播间、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空间,配备数字展示窗、文化长廊、VR体验、音乐互动等线下体验设备。多次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全区文化先进单位、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等。被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舞蹈培训基地。连续5次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
为充分发挥文化馆工作职能,馆内设置办公室、文艺部、公共文化服务与培训部、非遗部、创研信息部、财务部6个部室,专业人员涵盖了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文学、播音主持、数字信息化等多个门类。先后组织成立了石嘴山市中老年艺术团、青年合唱团、豫剧社、秦腔剧社、朗诵沙龙、诗词协会、群星模特等民间艺术社团40余个,参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余次。截至目前,培训辅导活动800余场,指导帮扶过的乡镇、街道95个,辅导文艺团队80个,受益群众达20万人,吸纳文化志愿者745人。为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服务团队建设作用,通过百姓点单式服务模式,开展“我为乡亲送戏来”、广场文化艺术节、戏曲进校园、文化辅导员下派、免费培训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利用文化大篷车深入军营、社区、敬老院、校园、乡村等地为群众送上形式多样的文化演出560场次,为50万人送去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
石嘴山市文化馆大力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积极完成石嘴山市文化云平台升级改造,形成以汇资讯、享活动、看直播、学才艺、订场馆、读好书、赶大集、群文社团、游在石嘴山九大功能为核心的全民艺术普及云服务2.0体系,为群众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文化服务。打造完成石嘴山市公共文化云“学才艺”建设项目,邀请石嘴山籍、宁夏籍走出去的文艺名家参与慕课六大门类录制,委托专业公司制作高质量慕课。购置优质数字资源“库客音乐”、“爱艺术+”视频课程,陆续引入超星“文化慕课”、“中国音网”、“艺术人生 一节好课”名师直播课,购置及自制线上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总库达到1200小时,200GB以上。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项目2项(泥哇呜、北武当寺庙音乐);自治区级项目26项;市级项目57项;县级项目88项;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12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名(其中1名已去世);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4名,自治区级非遗工坊1个。
石嘴山市文化馆组织策划开展文艺演出、培训、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近1700场,创作编排了大量的原创文艺作品,包括小品、小戏、歌曲、舞蹈等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各类奖项160余项。创编眉户小戏《葫芦情缘》、红色历史剧《信仰的力量》等原创剧目,走进企业、社区、乡村、景区等地进行巡演,“舞动石嘴山”广场文化艺术节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项目类)“群星奖”;编创舞蹈《串铃声声》荣获(舞蹈类)“群星奖”并获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资助项目扶持;舞蹈《红舞鞋》荣获全国第三届回族舞蹈大赛金奖、全国舞蹈大赛三等奖,并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决赛优胜奖;创编舞蹈《硝烟中的花儿》荣获中国宁夏第四届回族舞蹈展演“沙枣花”奖、第二届全区少数民族调演表演金奖;市文化馆青年合唱团荣获文化和旅游部第十九届“群星奖”决赛优胜奖;连续多年创排广场舞获得全区一、二等奖,原创广场舞《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荣获宁夏回族自治区广场舞大赛一等奖,2023年精心创排广场舞《幸福宁夏》入选全国广场舞大会,荣获全国广场舞优秀团队荣誉称号。2023年石嘴山市文化馆年报经中国文化馆协会组织专家遴选、评审,被评为全国文化馆2023年度优秀年报。2024年被评为全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石嘴山市文化馆围绕全民艺术普及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施品牌化发展路径,打造丰富多元、特色鲜明的系列文化服务品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积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建设开放、和谐、富裕、美丽宁夏发挥积极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