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 > 绿色低碳集约发展 > 成果展示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系列报道⑤丨做足做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文章”

2023-12-15 15:43来源: 石嘴山发布
打印

关键词:节约集约

冬日的石嘴山,碧空如洗,纤云不染,候鸟翔集于黄河之畔, 霞光溢彩于沙湖之滨。

美景的背后,是我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从环境质量入手抓产业促转型,大力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以高品质生态环境保障产业转型示范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碧水清流绘就石嘴山生态画卷。

变废为宝添绿又生金


电厂废弃物粉煤灰,在这里循环利用,成为新型建筑材料,推动千家万户的墙体更新换代;

与无烟煤相伴产生的煤矸石,在这里变废为宝,成为新型路基材料;

堆积成山的生活垃圾,在这里“浴火重生”,成为并网发电的清洁能源。

……

世上没有绝对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这句话在我市得到验证。

我市坚持以推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充分发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在制度、项目、技术等方面持续发力,努力创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无废城市”石嘴山经验。

走进位于大武口区的宁夏中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多台智能码砖机器人正井然有序地将传输带上的砖坯搬运至旋转隧道窑轨道内码列整齐,再经过烘干、排潮、预热、焙烧、冷却等一系列工艺流程,一块块新型环保砖烧制成功。

这种环保砖与普通砖相比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它的生产方式很独特,能做到做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宁夏中节能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桂朋道出了其中的玄机。做砖不用土,将废弃的煤矸石挤压破碎搅拌,作为基础材料;烧砖不用煤,利用煤矸石具有低发热值的特点,一次点火之后,通过煤矸石自燃,可以持续生产,实现节能效果的最大化。

“多年来,公司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不断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先后开发出烧结多孔砖、结构保温一体化复合板等多种规格的墙材产品,年产各类烧结砖共计3.2亿折标块,年产保温一体板50万平方米,年消化固废煤矸石56万吨,节约标煤4.6万吨,节约土地500余亩。”李桂朋说。

石嘴山市洁达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不仅是处理工业废渣时秉承的原则,也是处理生活垃圾的标准。走进平罗县崇岗镇的石嘴山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产业园,干净整洁的园区、清洁明亮的中央控制室,让人难以将眼前的场景与想象中的垃圾处理厂联系起来。一辆辆垃圾车从清运垃圾通道进入卸料大厅,操作员经过精准定位大型机械手臂,将生活垃圾源源不断地送入焚烧炉中。

“进入垃圾仓的生活垃圾要通过垃圾抓斗抓取分区堆放,经过发酵和渗滤,垃圾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烟气,会与余热锅炉受热面进行热交换,产生过热蒸汽。这些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运转,从而产生电能,实现并网发电。”石嘴山市洁达环保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圣龙介绍。

用垃圾发电,高温焚烧处理了有毒有害物,同时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既创造了经济效益,又能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据了解,石嘴山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产业园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污泥处理于一体,每年可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33.3万吨、餐厨垃圾2.2万吨、市政污泥4.38万吨、医疗废弃物0.2万吨。在实现垃圾减量的同时,还可生产绿色电1.3亿千瓦时及其他清洁能源。

乌玛高速大宗工业固废道路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进行路基整体填筑。

目前,我市正全面建设“无废城市”重点项目,建立“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项目库,初步储备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各类固废项目62个,预计总投资30亿元。截至2022年年底,已完成项目14个,总投资11.6亿元。今年实施了洁达环保生活垃圾处置、吉元君泰胶凝材料、金筑新材料矿渣微粉、凯迪化工工业硫酸技改、国电电石渣制脱硫剂、名言工贸公司汽车拆解、众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等23个项目,总投资约8亿元,目前部分项目已建成并投入运行。


循环利用节水又增效

城市,因水而兴,因水而美。

我市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是全国极度缺水的城市之一。对于我市来说,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在用水上可以说做到了“斤斤计较”,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以上。采用变频控制系统调节深井泵,每年节水1500吨;为玻璃钢冷却塔增加循环水池,提高冷却水重复利用率;喷漆废水经过处理,将其中有机物基本去除后再次循环利用,实现工业用水全部循环使用,几乎没有污水外排。生活区域加装节水装置,更换二级物联水表,修复改造废水收集、废水绿化管网,提高节水和废水二次使用率。

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冷却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7%以上。

近年来,我市先后投资9.79亿元,建成经开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提质扩容等8个重点项目,建成星海湖再生水补源工程等5个再生水利用示范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万元GDP用水量为17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3.3立方米,较2020年分别下降26.7%和23%。

中水进,“活水”出,是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的具体实践。今年以来,我市向节约用水要空间,向集约用水要发展,全力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集约转变。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持续优化城镇空间。加大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开展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更新改造供水管网10.24公里,节水型公共机构创建率达90.16%。投资2.3亿元,实施长胜路雨污分流工程等项目12个,逐步构建起“自净自渗、蓄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

2023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个,面积12.14万亩。

坚持以水定产,构建节水型产业体系。大力推广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建成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2万亩。2023年粮食种植面积107.76万亩,与上年相比,水稻面积减少4.3万亩。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加大工业企业空占用水权指标收储力度,2023年收储闲置用水权指标235万立方米;启动废水“零排放”企业和园区创建,成功创建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9家,连续三年规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5%以上。

坚持以水定地,促进水土资源协调。2023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2个,面积12.14万亩。新造林建设区域均位于造林绿化空间数据范围内,2023年完成营造林5.07万亩,人工促进修复5万亩,草原修复2.1万亩,湿地保护修复5.52万亩。沙湖累计生态补水量3802万立方米,星海湖累计中水补水量1150万立方米。

节能降碳减污又减排

我市是老工业城市,经济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增长动力后劲不足、质量效益仍然偏低等问题比较典型,节能降碳对我市来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近年来,我市广泛开展节能行动,加快推进电力、化工、冶金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强化工业、建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增效,铺展出一幅幅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画卷。

炭素产业是石嘴山市最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曾一度是粗放和污染的代表。如今的炭素产业在不断推动转型发展中,实现了“含金量”和“含绿量”齐头并进。

始建于1993年的宁夏宁平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市炭素行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在30年的大浪淘沙中不断厚植传统产业优势,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让老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宁夏宁平炭素有限责任公司加大环保投入和技术改造,让老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记者在宁平炭素新项目车间看到,作业环境干净整洁,与想象中的炭素生产环境大不相同。吸料天车代替了传统的抓斗填充保温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杜绝了粉尘污染。

“年产3万吨石墨化制品技术升级改造项目生产线上凡是能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的环节全部纳入设计和施工,最大化实现节能减排、降本增效。”宁夏宁平炭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赤说,石墨化工序采用国内首创的内串式石墨化炉,具有单位小时升温快、热效率高、电耗低、送电时间短、电极质量均匀等优点,比目前国内同类石墨化炉技术节能20%以上,节能效益显著提高。据测算,新项目升级石墨化产品后,万元产值能耗等价值比技改前降低67.82%,工业增加值能耗等价值比技改前降低58.26%。

在“求绿”“求新”的过程中,宁平炭素尝到绿色发展的甜头。“以前生产1吨工业硅消耗大约100公斤石墨电极,现在生产1吨工业硅只需消耗大约60公斤石墨电极,减少碳材消耗40%左右。还有我们采用新工艺生产石墨化阴极炭砖,冶炼1吨铝可减少耗电500度左右。”张赤说。2019年至今,宁平炭素累计投入3600多万元进行环保技术升级改造,新建全自动化的炭素产品生产线从原料进厂到生产过程再到产品出厂,整个流程实现全封闭。这得益于相应的环保设备,使整条生产线达到超低排放标准。

我市涉煤产业比重一度高达90%,在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我市围绕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向产业发展各环节渗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传统企业逐步告别高耗能,全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到85%以上,逐步走出一条结构持续优化的转型之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连续3年被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

惟其笃行,方能致远。打造绿色低碳城市,从来不是一个虚空的概念,它是清新自然的空气,是湛蓝澄澈的天空,是干净清澈的湖水,是绿树迎风摇曳,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石嘴山将在节能和增效这“一减一增”的智慧中笃定前行,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的使命担当。(记者 李金萍/文 刘宵华/图)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