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 >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 成果展示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系列报道②丨沃野田畴绘“丰”景

2023-12-12 15:41来源: 石嘴山发布
打印

新时代的农村充满希望,既是一片放飞梦想的广阔天地,也是一方大有作为的逐梦沃土。2023年以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关于“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优化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强化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农业经济稳步向好。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27.8亿元,同比增长6.6%。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6.76万亩、产量51.3万吨,实现“二十连丰”。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奶产业高速发展,奶牛存栏和鲜奶产量增速均居全区第一;肉牛肉羊产业稳中有进;瓜菜产业提质扩容,全市冷凉蔬菜种植面积12.82万亩,设施农业面积2.33万亩。

农村改革释放红利。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25个,40个村集体实现分红。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24元,同比增长7.8%

……

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村民在收获种植的土豆。

关键词:“丰”景独好

写好特色农业大文章

“三二一,上链接!” “我们的黄渠桥羊羔肉肥而不腻、没有膻味,肉质细腻口感好……”12月6日,石嘴山市宝丰牛羊肉经营有限公司的电商车间内,主播手里拿着一块羊排卖力地向网友推介。

“线上销售额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0%左右,到年底有望突破1亿元。”公司总经理马国华告诉记者,伊源牧场直播间2022年11月底正式开播之后关注人数持续增长,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目前网上销售业绩在全区同行业排名领先。

肉香而无膻味的羊肉、富含硒元素的瓜果蔬菜、果香浓郁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黄金奶源带”产出的香醇牛奶、地道的惠农枸杞……过去,“酒香也怕巷子深”,如今,借助电商直播的快车,石嘴山越来越多的特色农产品品牌插上了“云翅膀”,“飞”向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

惠农区尾闸镇和平村和平肉牛养殖基地。

12月6日,记者从石嘴山海关获悉,由德希恩实业(宁夏)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2.28万盒螺旋藻荞麦方便面,经石嘴山海关监管后已运往秘鲁,这是宁夏首次出口螺旋藻荞麦方便面。

“从2019年开始,我们踏入方便面这一领域,出口占了95%。接下来,我们计划开拓欧洲、东南亚市场。”德希恩公司产品质量总监潘伟媚介绍,与传统方便面相比,螺旋藻荞麦方便面以荞麦为主要原料,加入本地养殖生产的螺旋藻粉调味,不仅营养价值更高,口感也更为丰富,在国外市场很受欢迎。

石嘴山,黄河自南而北流经近百公里,得黄河灌溉之利,日照充足之便,成就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由于土壤弱碱性,有利于农作物对硒资源的吸收和积累,全市81.7万亩耕地达到富硒土地标准,占耕地总面积的60.5%,水稻、小麦、蔬菜、牛羊肉、水果、枸杞等产品,达到富硒标准的占55%以上。2019年,“珍硒石嘴山”区域公用品牌诞生,把发展富硒农业作为推进农业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建成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24个,打造了昊帅大米、红蜡滴枸杞、宁羊一号等11个富硒农产品品牌。

平罗县陶乐镇沙漠瓜菜产业园区。

竖起“珍硒石嘴山”的金字招牌,石嘴山农业品牌精品培育的路径越来越宽阔。“希杞”牌枸杞、“绿宝”牌脱水蔬菜远销欧美市场,“德希恩”牌螺旋藻系列产品畅销海外,“黄渠桥羊羔肉”“大武口凉皮”走上央视、走向全国,宁夏宁羊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加工的冷冻手切羊肉奔赴澳门市民的餐桌……全市农产品品牌数量快速增长,品牌效益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绿色品牌认证(认定)产品总数达到51个。2023年前10个月,石嘴山市出口农产品达1.72亿元。

“在农业领域,特色产业是推动农业转型的一把金钥匙。”石嘴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东芳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市重点推进河东现代奶业示范区建设、肉牛肉羊产业提质计划、冷凉蔬菜产业“一乡一品一业”发展等重点工作,不断推进“六特”产业高质量发展,使优质粮食和“六特”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6%。同时,我市种业、菌菇产业、设施渔业不断发展壮大,均取得了可喜成果。全市制种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产值4.5亿元;蔬菜制种占全区的80%,菜豆类制种占全国市场的1/3。食用菌种植面积1300亩,产量达到6500吨,占全区的22.3%,工厂化设施渔业养殖面积达28万平方米,产量占全区的30%,有力促进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振兴发展。

鼓足农民的“钱袋子”

12月6日,天气晴好,大武口区星海镇隆惠村百果园“三个零”技术示范产业园,一座座现代化日光温棚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产业园技术总管高科走入一座温棚,查看番茄的长势情况。

“我们产业园采用零化学肥料、零化学农药、零化学激素的种植方式,产出的水果黄瓜和西红柿虽然产量不高,但是品质值得信赖,吃起来口感特别好。前几天才采收水果黄瓜,主要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市场价格大约是35元一公斤。”高科说。

当产业招商与乡村振兴擦出火花,定会带来可喜变化。

2022年,由深圳百果园和宁夏华泰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石嘴山三个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隆惠村建起了 “三个零”技术示范产业园,为隆惠村带来了发展活力。一座座温棚不仅为村集体增加了租金收入,还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

百果园“三个零”技术示范产业园。

就在相距不远的隆惠村温棚区,村民马建堂正在温棚里打理立体种植的草莓。一排排整齐列队的立体栽培支架上,已经有成熟的草莓垂下了红色的“小灯笼”。

“我在这儿做技术员,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固定收入,可比以前出远门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家里人。”马建堂说,近几年,隆惠村设施农业发展很快,建起了香菇种植基地、“三个零”技术示范产业园,越来越多的村民告别了过去的打工生活,返回家乡成为产业工人,不仅鼓起了农户的“钱袋子”,也让生活变得更舒心。

2023年,全市包括隆惠村在内的16个村实施了市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预计项目建成投产后,可为每个村增加村集体收入7万元到45万元。多年来,通过特色园区带动、村企合作带农、产业融合发展等模式,各个村在产业振兴的路上各显神通、大放异彩。

大武口区隆惠村建设香菇种植园区,回收改造农户废旧温棚86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1000万元以上;吸纳本村村民就业59人。预计2023年,隆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支付务工人员工资22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增收成效显著。

隆惠村温棚里立体种植的草莓。

平罗县新村村引进乐牧高仁,引导养殖大户入园发展肉牛养殖,村集体利用牛场场地资源,建设300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通过发电自用、余电上网,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同时,肉牛养殖产业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务工和饲草料种植、贩运等增收100余万元。

惠农区宝马村在前期建设饲草储存配送中心的基础上,通过外出取经寻找产业链发展良方。今年8月4日,宝马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内蒙古中品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食药菌种植合作协议。此项目周期短、收益高、见效快,将为宝马村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拓宽农户增收渠道再添新动力。

抓好产业发展、拓宽就业渠道、盘活闲置资产、落实惠民政策……多措并举的良方,让一个个村镇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村集体和农户收入实现双提升:前三季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24元,同比增长7.8%;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904元,增长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和美乡村唱“兴”歌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

冬日时节,惠农区的银河湾黄河湿地,午后的阳光照射着金色的芦苇荡,长途迁徙的鸟群在浅滩、田野中栖息、觅食、盘旋,或者梳理羽毛,在大自然的画板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场景,成为冬季里来访银河村的游客手机、相机里的经典画面。

银河村是一个坐落在黄河岸边的村庄,坐拥银河湾湿地公园。近年来,银河村以黄河草滩、天然红柳、湖泊湿地为主线,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和美乡村,不仅引起外界的关注,也吸引了不少鸟类光顾,成为候鸟“天堂”。

银河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

从村庄到景区,银河村实现了华丽蜕变。“通过实施美丽宜居村庄项目,我们村完成了全村主干道路两侧绿化工程,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还修复10公里防火步道,成立银河湾爱鸟护鸟小分队,不断改善黄河湿地生态环境。”银河村党支部书记王学锋说。去年,银河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带动村民增收60余万元。截至目前,银河村打造特色农家乐5家,带动本村40人就业,增加收入80余万元,依托生态采摘园、百亩经果林等产业,带动12户农户增加收入60余万元。

今年以来,石嘴山把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振兴的“底色”,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攻坚行动,加快补齐乡村建设发展短板。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保留改善等类型,开展村庄规划编制93个,打造“中心村”10个,平罗县灵沙村、王家庄村、新丰村,惠农区燕子墩村4个大庄点建设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好生态吸引众多鸟类光顾。

我市还持续推进“美丽庭院”创建,年底统一开展评选500户“美丽庭院”。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星海镇、潮湖村、尾闸镇、长兴街道4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新增农村集污管网40公里,全市农村污水治理率达到29.1%。集中攻坚109、110国道和第三、第五排水沟沿线“脏乱差”整治,全面推行乡村干部分片包抓、网格化管理等机制,建立“红黑榜”公示、环境卫生评比等制度,农民群众生活环境、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今年9月,惠农区银河村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今的石嘴山,美丽宜居村庄已从“点上开花”到“串珠成链”。穿行其间,村村有特色,季季有风景……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已然绘就。(记者 朱凤玲 赖盛龙)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