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 >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成果展示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系列报道⑪ | “内外兼修”让城市有气质生活有品质

2023-12-27 15:50来源: 石嘴山发布
打印

关键词:品质提升

修建“小微公园”、治理内涝顽疾、改造老旧小区……随着一项项“美丽工程”的实施,市民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着石嘴山这座文明之城、卫生之城、绿色之城的城市温度,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为了让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智慧城市建设,在细节上花“绣花”心思、细微处下“绣花”功夫、细小处做“绣花”文章,让“全国文明城市”品牌更亮,人民群众文明素养水平更高,“绣”出了美丽石嘴山的精致容颜。

01推窗见绿 出门见园——人民群众的生态福利触手可及

寒冬,平罗县天河湾国家湿地公园大批越冬灰鹤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它们或翱翔于天空,或低飞于水面,或休憩于岸边,场面非常壮观。前不久,还引来央视《新闻直播间》的关注。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来这里栖息越冬、繁衍生息。

盛夏,大武口森林公园里,盛放的花海吸引不少市民前来观赏。五颜六色的波斯菊、硫华菊、雏菊和地雷花等各种草本花卉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与周边的大树、凉亭、流水、远山等交相呼应,美不胜收。

初春,徜徉在惠农区民法典主题公园,特色鲜明的民法主题立牌、排列有序的民法知识雕塑、红黄相映的民法典宣传栏……在休闲放松之余,还能边逛公园边学知识,展现了城市小微公园“一园一特色”的理念。

此外,还有大武口区优宜家西侧小微公园、金域华府南侧小微公园,惠农区清华苑小微公园、康乐小微公园,平罗县供电公司南侧小微公园、汇融小区北侧小微公园……仅今年一年,我市计划新建的小微公园就有10个,目前5个已基本建设完成,还有5个进入审批建设阶段。

“这些年,我们周边公园越来越多,能逛的地方增加不少。”作为健步走达人,在石嘴山工作生活了40余年的周秀华闲暇时最喜欢的就是去周边公园徒步健身,并拍下沿途的美景。在她看来,从身边公园的变迁可以看出城市的更新发展。

近年来,为持续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厚植城市绿色家底、提升绿色福利、增进人民福祉,我市从老百姓“头顶的灯、门前的路、房前屋后的居住环境”等小切口入手,见缝插绿、见缝造景,实现“小投资”焕新门前“大改变”,“微改造”汇聚百姓“微幸福”。

华夏奇石山文化旅游区景色优美。

按照“山水共融、绿道镶嵌、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思路,我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扎实推进城市园林建设。综合小微公园选址灵活、面积小、离散性分布等特点,按照毗邻居民住宅区的要求,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进行建设改造提升,突出“一园一品”,将地理、人文、历史等因素融入其中,将空地变绿地、荒地变公园,成功打造市民家门口的公园。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因地制宜,一批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公园逐步建成。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小微公园40个,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188公顷,绿地率达40.74%。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人民群众的生态福利触手可及,“一城山水、百园千姿”的魅力城市正阔步走来。

02地上地下 改造升级——城市发展的安全韧性持续巩固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看似简单的10个字,却需要为城市细致“把脉”、精准“开方”。

步行至石嘴山火炬广场,11月份刚刚完成海绵改造提升工程的广场让人耳目一新。“新铺装的透水砖下设有排水盲管,下雨时雨水通过排水盲管排到下沉广场,下沉广场的水排到泵坑内,集中起来的雨水可以用来绿化灌溉。如果雨量较大,多余的雨水可以通过新建的溢流井进入市政管网进行循环利用。”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刘晓飞说。

今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一批海绵城市项目相继开工,石嘴山火炬广场海绵改造项目就是其中之一。火炬广场改造完成后,不仅提高了广场周边区域的排水防涝能力,提升了城市发展韧性,同时也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健身休闲场所。

市民享受惬意生活。

根治内涝,让城市在强降雨来临时不再“看海”,需要找准城市“病灶”,对症治疗。

今年以来,我市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编制了《石嘴山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石嘴山市城市内涝治理系统化实施方案》等,通过“海绵+老旧小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感;“海绵+公园绿地建设”扮靓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质;“海绵+内涝治理”,完善雨污管网,提高城市发展安全韧性;“海绵+节水型城市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开源节流……

2022年以来,我市共谋划实施了大武口区城市南片区雨污管网建设、惠农区南扩新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等12个项目,消除了环湖路、星光大道、世纪大道、黄河东街、长胜路等多个积水点,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显成效,逐步构建起“自净自渗、蓄泄得当、排用结合”的城市良性水循环系统。

一处处内涝点被解决,让我市城市痼疾得到缓解。事实上,这只是我市城市更新行动的“冰山一角”。

雨污管网改造工程。

为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我市印发了《石嘴山市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2—2024)》,成立了城市更新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以城市体检发现问题、以城市更新治理问题”的成果转化模式,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工作。

按照《2023年城市更新年度工作要点》要求,我市从完善规划体系、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活力、提升公共服务建设管理水平六个方面,确定20项重点工作。今年以来,围绕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四类管线”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及排水防涝能力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生态修复六个重点,实施了37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1亿元。

2023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四类管线”改造项目19个,新建改造燃气、污水、雨水、暖气、供水市政管网60余公里,城市发展安全韧性持续巩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03更加宜居 更有智慧——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

“全国文明城市”无疑是我市城市品质提升的最好佐证。我市抓住治理末梢,下好“绣花”功夫,文明城市治理精度不断提升,赢得居民广泛“点赞”。

走进大武口区朝晖小区,新硬化的小区主干道平整宽阔,规划了停车位和步道;新改造的居民楼楼体配色美观大方,增加的保温层让室内温度提升了好几度;新建设的小区休闲广场功能齐全,既有儿童乐园又有健身器材,还有休闲座椅供居民休息放松……67岁的吴学林老人由衷赞叹:“经过改造,楼房变新了,道路变平了,环境变美了,在这里住了20多年了,生活环境好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改造后的朝晖小区。

朝晖小区其实是6家单位建设、各自管理的老旧居民区。最早的居民楼始建于1998年。在今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中,我市按照“设计引领、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整体提升”的改造理念,将6个老旧居民区整合成一个小区进行联合改造,实施外墙保温、屋面防水、更换塑钢中空玻璃窗和钢制保温防盗门,并对供暖系统、小区广场等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坚持问民所需,解民所求,将6个独立的老旧小区打包成一个小区进行整体提升改造,通过拆小并大的方式,引进专业的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使小区400多户居民受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住房保障科科长王悦说。

今年以来,我市以老旧小区改造为依托,持续提升人居环境——编制了“一小区一方案”,坚持地上地下统筹、里子面子并重、建设管理并举,多元筹集资金投入老旧小区及配套设施改造。2023年改造老旧小区37个,惠及居民2950户,建筑面积26.48万平方米;改造棚户区住房369套;开工改造背街小巷27条9.4公里,打通建设街、安乐桥北街等4条断头路;建设50个标准化物业小区、6个红色物业,让群众住有宜居。

老旧小区改造。

以完整社区为载体,打造群众生活幸福圈——以惠农区银河苑社区、水韵名都社区,大武口区团结社区、万盛社区、汉唐社区5个社区为试点,摸清设施配套、环境建设、服务治理等问题短板,制定完整社区建设项目清单,着力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构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整的居住生活圈,推动社区管理服务更加精细、精准、优质。

以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为纽带,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积极盘活工矿区、厂房车间、运煤铁路线、工矿农场等闲置工业遗迹,先后完成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宁夏工业纪念馆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发绿皮小火车怀旧游、工矿遗址体验游、现代工业生产观光游等精品游线,打造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命”。

……

城市品质提升远不止于此,还有数字化“智慧”加持——

出行乘车,手机查询公交车到站时刻,实时掌握车辆运行情况,不用盲目等待;过斑马线,手动按钮调整交通信号灯,提高行人通行安全性;门禁系统自动识别身份、供水系统实时监测水质,提升社区居住品质;政务服务平台预约挂号、公司注册网上办理,“数据跑”替代“群众跑”……如今,借助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数字化不断为城市治理赋能,为群众幸福加码。

城市品质提升,于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我市坚持从群众关切的事做起,下足了“绣花”功夫,“绣”出的不仅是城市发展的亮丽图景,也是群众期待的美好生活。(记者 朱玉浩/文 刘宵华/图)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