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 >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成果展示

产业转型示范市建设系列报道⑨ | “关键一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3-12-21 10:38来源: 石嘴山发布
打印

关键词改革攻坚

从昔日的煤炭依赖到如今的绿色发展,改革已成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一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以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突破瓶颈制约,打出了经济、生态、民生等领域改革的组合拳。

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民生服务更有力度……随着先行先试的步伐不断加快,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坚冰”被打破,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从昔日的煤炭依赖到如今的绿色发展,“改革”已成为我市转型发展的“金钥匙”。

“六权”改革盘活沉睡资源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改革是破解难题的重要法宝。

宁夏兴康恒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万亩生态经济林建设项目区内,可以见到大片的酸枣林。“我们在贺兰山下成功试种优良酸枣品种,为酸枣精深加工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公司总经理岳学征说,项目区森林覆盖率预计达到75%以上,采取酸枣套种枸杞、肉苁蓉等地道中药材,进一步延伸深加工生态经济林产业链。

这是我市山林权改革的一个缩影。我市把“以林换能”作为山林权改革的切入点,在惠农区探索林票换能票、能票换钞票、钞票换林票的“三票”联动机制,鼓励林票持有企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畜、林禽、林果等高效林业立体循环经济。一年来,累计培育新型绿化经营主体77个,发展林下经济3.5万亩,实现产值达4000万元,获批自治区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个。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是土地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让不动的土地“活”起来,成为撬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

平罗县引进盛如意(宁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建设石嘴山菌草科技产业园,带动固定务工、季节性务工300余人,人均月劳务收入4000元左右。宝丰镇宝丰村通过集体土地流转、菌棚租赁、自主经营等,村集体经济可实现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

平罗县宝丰镇宝丰村抢抓土地权改革机遇,通过引进企业发展菌菇产业。

在土地权改革中,我市以盘活土地资源、保障市场供给、提高配置效率、守住耕地红线为改革重点,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相关政策和交易规则,累计完成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61宗107.51公顷,土地总出让价款1.18亿元,村集体分享土地增值收益3893.5万元。

用水权、排污权等改革置换出的生态产业,也为绿色发展带来了新动力。

宁夏首宗地下水用水权交易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成交。

一年来,我市全力推动“六权”改革先行一步、走在前列。昔日制约发展的土、水、林、能等资源要素,通过确权、赋能、定价、交易,赋予其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实现了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

改革的种子一旦落下,便在这片发展沃土“遍地生花”:宁夏排污权改革“第一锤”、工业地下水用水权改革“第一单”、土地权改革“第一宗”、山林权改革“第一票”……这些“第一”陆续在石嘴山落地。

一个个勇毅探索的改革先招,展现了石嘴山市久久为功的改革韧劲、善作善成的实干能力。

今年2月份,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获得国家发改委通报表扬,此项工作已连续三年受到表扬;6月份,我市林长制工作得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通报表扬;11月份,我市全国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中期评估获评优秀等次,位列全国78个试点城市第9位。

宁夏金莱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盘活存量用地的典范。

关键环节攻坚多点突破

在改革中谋发展,于变局中开新篇。改革攻坚,瞄准的都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我市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落实,把攻坚克难的决心落到了行动上。

我市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社会参与的方式,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资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活力。

走进平罗县姚伏镇灯塔新村,规划合理的乡村独院、二层住宅和农村公益性住房错落有致,已初具高品质美丽乡村集中住宅区雏形。

“原来村里的环境不太好,住得也不舒心。现在这里有广场、公园,不仅环境越来越好,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邻里关系特别和睦。”灯塔新村村民樊正伟说,2021年,在得知村里要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住宅区后,他定了一套平房小院。走进樊正伟的新家,院落干净整洁,客厅宽敞亮堂,如今的居住条件让他非常满意。

俯瞰平罗县姚伏镇灯塔新村。

平罗县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为契机,不断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和盘活利用机制,针对灯塔村闲置房屋、土地空置率高、住房建设零散等问题,创新采取“村民自筹房屋主体+政府投资基础设施”模式,投入资金1.48亿元,开展“空心村”退出整治和中心村建设,规划建设了高品质农民新居,美丽整洁的灯塔新村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市全面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落实,改革工作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释放出了新的发展活力。

“我们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天内就拿到了100万元贷款。这笔钱解了我们采购和生产的燃眉之急。”宁夏德运创润钛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勇说。

德运创润钛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初创型科技企业,缺少抵押物成了办理贷款的“拦路虎”。为了解决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的困难,我市积极探索知识产权抵押贷款模式,化“知产”为“资产”。德运创润钛业等4家科技型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800万元,宁夏三和日升化工有限公司通过“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保证担保”组合担保模式,获得了500万元首笔专利权质押担保融资贷款。

今年以来,为加强银行与企业的沟通,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我市创新工作机制,开展金融入园惠企“赶集”行动,以开发区(园区)为阵地,开设“金融超市”。每月固定日期组织银行机构深入开发区(园区)开展金融“赶集”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融资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逐步提升,撬动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项项改革措施在石嘴山大地开花结果,为开创工作新局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新招频出

2022年11月23日,我市颁出首张加载全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一码示外”营业执照,标志着自主探索的“一业一照一码”改革正式启动。

今年4月17日,宁夏西泰克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厂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2号生产车间建设项目经办人一次性领取了《规划核实确认书》《竣工验收备案表》《联合验收汇总意见书》和《不动产权证书》,标志着石嘴山市“验登合一”改革正式落地。

两个镜头,一种诠释:哪里有短板,改革举措就往哪里聚焦发力;哪里有关切,制度建设就在哪里回应强化。

市政务服务中心成为便民利企的窗口。

今年以来,我市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继续延伸服务触角,打破地域和层级限制,全力推进高频事项“就近办”“全市通办”,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助力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真没想到,现在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这么方便,按照网上提示的标识提交资料,足不出户就完成了项目申报,不到半天时间就拿到了电子证照,为项目开工节约了很多时间。”宁夏闽江应用技术学院项目总工程师王成功高兴地说。

如此高效便捷的项目审批,得益于市审批局积极创新思路和举措,依托宁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在线申报“四色清单”,梳理石嘴山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申报事项材料清单227项,明确项目申报必要材料清单121项、非必要材料清单31项、容缺材料清单31项、共享材料清单44项,并在宁夏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中分别用红色、绿色、黄色、蓝色标识,进一步提升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质效。

“近者悦、远者来、居者安”,这是我市聚力改革攻坚的最大追求,也赋予了城市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服务更好、效率更高——出台《石嘴山市关于全方位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石嘴山市市场主体梯度培育提质升级实施方案》《石嘴山市2023年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等,放宽市场准入,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包袱”更轻、步履更快——全面优化营商环境,13项审批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105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448个事项实现“区内通办”。创新推行企业工程项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一次申报、并联审批、多证联办”机制,全力为项目建设“清障”“开路”。持续深化“一网通办”线上服务,推行企业设立登记等6个事项全流程打包办理,实现一个环节、零成本、半日办结。

环境更好、信用更高——变“坐等企业审批”为“主动上门服务”,深入企业主动提供服务。探索“验登合一”、远程视频勘验评审等改革,推广“中介超市”等电子化系统平台应用,最大限度优流程、减环节、压时限,全力保障企业发展。

深化改革释放了新动力,带来了新活力。自2022年以来,我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8 万余户,10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民营企业全面进入“加速奔跑”时代。

这就是2023年的石嘴山答卷。细数一项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作用的改革举措,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我市改革攻坚的每一个目标,都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面向未来,抓住机遇、勇于变革,应对挑战、攻坚有为。我们期待,在石嘴山的发展史上,会绽放出更多更精彩的“石嘴山故事”。(记者:李薇/文 赖盛龙/图)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